□ 記者 蔣維博
“沒想到吧,你用的支付寶‘碰一下’便捷支付店鋪真實性審核是在我們這里完成的。”在宜君縣數字經濟創新中心辦公區,銅川市政協委員、宜君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蕊指著一群正在電腦前忙碌的年輕人對記者說。
從杭州互聯網大廠高管到扎根黃土地的科技達人,從公益項目探索者到“人工智能標注縣”的締造者,再到進軍數字化便捷支付、醫療輔助標注等多個領域,張蕊用五年時間,將數字經濟基因注入縣域經濟發展的肌理,為傳統農業縣宜君插上了數字化翅膀。
張蕊委員(中)向中亞代表團展示宜君數字就業模式
播下“數字種子”
在張蕊的電腦屏保上,循環播放著兩組照片,一組是杭州總部的高樓大廈,一組是宜君縣人工智能標注員的笑臉。
2020年“人工智能標注”項目啟動,該項目通過人工智能產業釋放的就業機會,讓返鄉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當年,張蕊就從杭州總部帶隊來到宜君縣,將人工智能數據標注產業和先進的數字經濟理念、經驗、管理模式引入宜君。那時,宜君在這一領域近乎空白。
張蕊坦言,初期她帶領20人團隊像“跟著老師學寫字”一樣,從最基礎的數據標注流程學起,一點一滴拓展團隊、打牢基礎,逐步將宜君打造成我省首個“人工智能標注縣”。2023年起主動對接高德地圖、無人駕駛等商業訂單,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型。截至目前,累計完成38.5萬項標注任務,帶動餐飲、電商等配套產業發展,有效解決了當地年輕群體回流難題。
今年5月,國家數據局將其列為標注行業優秀案例,介紹成果如下:
“針對數據標注行業數據質量差、標注效率低、人才短缺及縣域產業空心化等難題。宜君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構建了‘人才培育-技術創新-企業集聚’的區域產業生態鏈。累計培育本地數據標注人才600余人,帶動260余人穩定就業,吸引22家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區域數據產值達3500萬元,為縣域經濟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發展樣本。”
如今,宜君縣的AI標注產業已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蛻變,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格局,“人工智能標注縣”名片逐步打響,產業理念和創新模式兩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能標注成為宜君縣創新型主要產業之一。
“張蕊是宜君縣發展人工智能標注產業的探路者、領航者和實踐者。”當地融媒體如此評價張蕊對宜君的貢獻。
建議里的“科技溫度”
作為銅川市、宜君縣兩級政協委員,張蕊的提案充滿了“技術味”與“煙火氣”。在提交的《關于加快推進宜君縣人工智能訓練師職業技能鑒定的建議》的提案中,張蕊深入分析了宜君縣在人工智能標注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與潛力,指出打造人工智能訓練師職業等級鑒定中心,不僅能夠為產業發展提供專業的人才評定標準,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還能吸引更多人才匯聚,進一步推動產業集聚與升級。
經過不懈努力,該提案引起有關方面重視并得到很好落實。2024年,宜君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備案為銅川市用人單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成為全省首家縣域級人工智能訓練師技能鑒定中心。這標志著宜君縣在人工智能標注產業人才培養與評定體系建設上邁出了關鍵一步,使宜君縣數字AI人才孵化形成閉環,完成從基礎就業到職業化轉變。
今年的宜君縣兩會上,張蕊作大會發言,呼吁要抓住國家政策機遇,結合縣域實際,量身制定宜君縣AI標注產業發展規劃,將宜君縣打造成為全省人工智能訓練師的培養和鑒定中心,形成產業生態閉環。
作為委員代表,張蕊還應邀參加了檢察機關魏長城遺址保護“回頭看”活動,張蕊提出了“AI+文物修復”方案:通過3D建模標注破損部位,輔助制定修復策略。她還推動將戰國魏長城碑文轉化為數字藏品,相關建議被檢察機關納入《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實現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從黃土地里長出的數字經濟,正通過張蕊委員的履職實踐,書寫出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正如張蕊在縣政協全會上的那句發言:“既要讓農民‘碼’上就業,更要讓美麗鄉村‘數’上振興!”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