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演出現場(7月28日攝)。
“跟著演出游陜西”是陜西文旅的亮麗名片,也是海內外游客深度探尋三秦大地的一扇窗口。
《長恨歌》《駝鈴傳奇》《復活的軍團》《再回延安》等文旅演藝長演不衰;《白鹿原》《柳青》《主角》等思想深邃的舞臺劇力作在全國數輪巡演,贏得廣泛贊譽;借助“游陜西”平臺的AI伴游助手,游客能輕松獲得精準高效的專屬路線……
文化演出魅力不斷升級、觀演熱潮迭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新月異的科技手段的應用。
近年來,陜西文化演出舞臺不斷打磨經典、推出精品,全息投影、虛擬現實、多媒體聲光電技術等創新應用層出不窮。這些技術深度融入文藝創作,創造性地拓展敘事的時空維度、豐富觀眾體驗層次。
陜西文化演出,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活力,成為滿足人民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點亮城市夜間經濟、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的強勁引擎。
重構視聽,打造沉浸體驗
7月28日,夜幕降臨,驪山披上墨色錦袍。
晚上8點10分,華清宮景區內,“楊玉環”輕舒廣袖羽衣,從“天邊”飛出,在亞洲最大山體投影幻化的繚繞云霧間,緩緩降落至九龍湖湖心,又隱沒于驟然升起的水幕之后。正當觀眾疑惑之際,“楊玉環”已乘一葉小舟,登上了由湖底液壓升降系統托起的鵲橋……在實景與科技的奇幻交融中,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如期上演。
作為這場宏大敘事的神經中樞,觀眾席周圍的設備控制中心正精確地“指揮”著一切。
“觀眾渴望‘穿越’,我們就用技術鑿開時空隧道,以‘驪山為幕、湖水為臺’,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跨越千年的愛情故事。”陜西長恨歌演藝文化有限公司技術設備中心機械特效部經理張星在控制臺前凝視著實時監控畫面說。
自2006年首演至今,《長恨歌》已超越演出本身,成為中國文旅演藝界屹立近二十載的科技美學豐碑。其長盛不衰的奧秘之一,就是“常演常新”。陜西長恨歌演藝文化有限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升級技術設備,從燈光特效的迭代到舞臺機械的改造調試,從未停歇。
九龍湖上,由9塊可移動機械板組成的主舞臺隨劇情悄然變換;水下,隱蔽的液壓升降系統驅動著“鵲橋”與“闕樓”靈活升降;驪山上,5000多盞可變色燈源如閃爍的繁星勾勒出山體輪廓。
“我們已擁有隱蔽式折疊LED屏、山體星空特效、水下升降舞臺等31項專利技術。”張星介紹,“去年,我們引入了全息投影與裸眼3D技術,打造‘祥云繞蓬萊’的仙宮幻境。今年,還將引入全景聲技術,讓觀眾全方位感受恢宏歷史場景與劇中人細膩的情感變化,獲得更極致的沉浸式體驗。”
持續的技術革新與運用,讓游客的每一次觀演都成為一場全新的視聽之旅。來自上海的“回頭客”陳俊芳感嘆:“網友所說的‘值得怒刷N遍’一點不夸張。當‘楊玉環’和‘李隆基’踩著旋轉的羽翼在‘仙境’重逢時,千年后的我們看到了詩人筆下描繪的‘在天愿作比翼鳥’。”
賦能敘事,精進舞臺呈現
高擎“陜派話劇”旗幟的陜西人民藝術劇院,以精品創作生產為核心競爭力,創排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等改編自陜西作家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同名話劇,獲得多項國家級重大獎項,演出足跡遍布全國,為無數觀眾帶去視覺與心靈的震撼。
7月23日上午,為確保即將在漢中天漢大劇院舉辦的《白鹿原》惠民演出順利進行,已提前進駐劇院的陜西人藝前站組與當地工作人員召開技術協調會。會議室的墻上有舞臺布景圖紙,舞美設計師陳龍飛指尖劃過密密麻麻的標記,與工作人員商討每一個細節。窗外,一批貼著“陜人藝封箱”標簽的舞美道具箱已堆在卸貨區。
《白鹿原》書寫的是白、鹿兩家幾代人的恩怨紛爭,是以家族命運映射時代變遷的史詩。陳龍飛說:“話劇的舞臺呈現要迅速引導觀眾進入故事空間,所有的道具、燈光、音響等技術元素都在參與表演。”
話劇《主角》的舞臺呈現同樣精彩:一把象征命運的紅椅成為貫穿全劇的核心意象,在空靈的舞臺上隨光影流轉;16根臺柱子構成了寫意空間,通過變換位置與長短表現不同場景。
陳龍飛告訴記者:“《主角》全劇通過50多個場景的切換,展現主人公憶秦娥長達40年的人生歷程,對舞臺調度要求極高。我們采用了數字化技術管理舞臺道具,通過預設標準化指令對每個移動步驟進行精確控制,大幅降低操作誤差。”
如今,科技的廣泛運用讓各種風格的舞臺呈現更易實現。談及數字科技與舞臺藝術融合的心得,陳龍飛坦言:“話劇舞臺的核心永遠是人的表演。我們要堅守戲劇藝術本體,讓科技為藝術增色。”
智慧管理,提升服務效能
作為全省智慧旅游總平臺,“游陜西”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應用多項數字技術,推動構建智慧旅游云生態圈,全面提升定制化、個性化、全流程服務水平。
2020年8月上線以來,“游陜西”公共服務平臺提供超過1400個景區門票產品,整合收錄近千個文化旅游資源,分類整理出55個推薦目的地排行榜,累計用戶量已達406萬。該平臺通過對全省景區數據的一站式統籌,助力旅游管理部門及時掌握信息,形成預測預警機制,提高應急管理能力。
2023年,“游陜西”公共服務平臺入選“2023年物聯網賦能行業發展典型案例”和“2023全國旅游公共服務優秀案例”。
“游客可以在平臺實時查看文化演出的場館場次、演職人員等信息,在動態交互式座位圖上在線選座,平臺實時出票。”“游陜西”公共服務平臺運營負責人劉星宇介紹,文旅場景流量波動極大,熱門演出開票時,常有上萬用戶同時搶票,“我們基于云計算搭建了彈性擴容的分布式系統,能在10分鐘內完成服務器資源擴容,保障購票流暢不卡頓。”
全國首個超大型秦文化主題演藝《赳赳大秦》是陜西文旅市場又一“現象級”產品,其購取票等服務就由“游陜西”公共服務平臺提供。
在統一數據池框架下,平臺通過“工具下沉+數據穿透+定制化服務”模式,將智慧管理能力深度賦能給單個演出方,在數據洞察、運營提效、決策優化等方面提供支持。
劉星宇說:“我們可以實時監控核心經營指標,自動預警異常數據;根據以前的上座率、用戶搜索熱度、節假日特征等數據進行分析,優化演出排期;運用NLP技術解析超10萬條演出評論,利用情感分析模型實時追蹤社交媒體口碑,助力提升劇場服務質量。”(群眾新聞記者 孫亞婷文/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