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居星 劉楓
當飛機飛到阿里上空,看著這片熟悉的土地,過去3年的記憶一幕幕浮現在張巍眼前——
背著氧氣瓶,勘測普蘭縣23處景區景點,全面摸清文旅資源底數;在岡仁波齊環山步道蹲守整夜,記下21處設施“短板”;和黨員突擊隊在零下20攝氏度的工地帳篷住了15天,推動旅游小鎮項目在凍期前完工;在瑪旁雍錯零下18攝氏度的雪地里直播2小時,帶動普蘭冬季客流量增長280%……
雖已卸任阿里地區普蘭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但張巍知道,這片他灑過汗水、傾注心血的土地已經深深融入了他的生命。
作為陜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的一員,今年7月底,張巍和隊友結束援藏任務,分批返回陜西。3年來,他們在近4000公里外的西藏阿里,以“陜西所能”回應“阿里所需”,用情用力做好項目、民生、產業、智力、文化“五個援藏”各項工作,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留下鏗鏘足跡,寫下實干詩行,也標注出新的人生高度。
陜西省援藏工作隊獲評“第十批援藏先進集體”稱號,多項工作入選全國援藏成果案例,多名隊員獲得全國及西藏自治區表彰。
實干的詩行,寫在世界屋脊
——心手相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里,梁鋒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本是短期援藏的專業技術人才,援藏時間只有6個月,但他卻從短期援藏轉為長期援藏,又從第九批延期到第十批。
第一次延期是因為梁鋒和隊友達會廣做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阿里種出了草莓。這一高原奇跡引來眾人圍觀。梁鋒記住了當地干部驚喜又好奇的眼神,于是申請繼續留在阿里,把草莓種穩、把技術教透。
如今,6個品種的草莓在阿里地區種植成功。草莓大棚移交給當地群眾經營管理后,一個大棚每周就有2000元以上的收益。
這些紅紅的小果子像跳動的火苗,在高寒的高原上點燃希望。此后,火龍果、柑橘、葡萄、桃、百香果、櫻桃等新鮮水果也不斷被引進種植。3年期滿后,梁鋒又一次申請了延期。
去年,梁鋒和援藏隊員在延安市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在札達縣試種雞心果、紅棗,讓來自黃土高原的樹苗在雪域高原成功“安家”,改寫了高海拔果蔬生長的生物“密碼”。在底雅鄉果園,雞心果樹生機勃勃,有的已經開始掛果。“你看,這個果子已經很圓潤了。”梁鋒指著果農朋友圈說。
陜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成功引進油菜、蘋果、棗、牧草等農牧新品種54個,培育高原生豬品系,讓阿里群眾的“糧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滿滿當當。
阿里綿延的雪山神圣而純潔,映照著援藏干部人才的初心。“援藏為什么,在藏干什么,離藏留什么?”他們時常問自己。
2023年,陜西援藏工作隊開始強化產業援藏,拓展對口支援的深度與廣度。
“我們堅持需求與支援精準對接、‘輸血’和‘造血’并行推進、支援和合作有機融合,根據阿里地區資源稟賦和實際需求,依托陜西國有企業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與阿里國有企業共同組建屬地公司,全面推動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援藏干部張正一說。
在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的努力下,西部機場集團援建的普蘭機場通航,為阿里插上了經濟騰飛的翅膀;陜西10家國企赴阿里對接,推進組建陜建象雄、海瀾航空等4家屬地公司,全國首個高原無人機產業示范基地落地阿里,填補了國家低空無人裝備高原測試空白;招引9個項目總投資19.7億元,西安藍曉科技建成西藏首個工業級“直接提鋰”項目;推動“岡仁波齊·瑪旁雍錯”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讓農牧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實干的詩行,寫在世界屋脊,為雪域高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內生動力。
溫暖的陽光,灑向高原人家
——用情用力托舉百姓幸福夢想
革吉縣500多名搬遷群眾如期入住噶爾縣典角村搬遷安置工程,在新居度過了溫暖祥和的春節;阿里高中宿舍供暖項目,結束了該校冬天沒有暖氣的歷史;建成的獅泉河農貿市場、左左鄉公路沿線提升工程等一批重點民生項目,豐富了藏西高原物資供應,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應對寒潮,爭取陜西省內相關單位支持,首次16列運煤專列馳援阿里優質燃煤4.2萬噸,確保阿里群眾溫暖過冬……援藏干部人才的日夜奮斗化作溫暖的陽光,灑向高原人家,托舉起阿里百姓的幸福夢想。
盡管已結束跟崗研修回到阿里,改則縣幼兒園教師純丁卓瑪和陜西的教師仍保持熱絡聯系。
“今年我參加了‘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第九批(春季班)阿里地區青年骨干教師跟崗研修活動,在教育理念、課堂教學、教學研究等方面收獲很大。現在我仍是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園長兀靜團隊的一員,接受線上指導和幫扶。這對我持續提升教學水平很有幫助。”7月29日,純丁卓瑪告訴記者。
“教育援藏要培育‘造血’能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才能不斷提高當地辦學水平。”省教育廳選派的援藏干部韓潤社說。
“陜阿教師學習共同體”讓陜西名師走遍阿里7縣,800余名阿里師生到陜西研修研學提升技能;“以市幫縣”機制助力阿里教育高質量發展;名師公益指導高考復習助力阿里高中重本錄取實現零的突破;陜西10所高校在阿建立實習基地……3年來,我省援藏干部人才把陜西教育經驗與阿里實際相結合,明晰了方法、探索出了成果,為當地孩子的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
剛到阿里義診時,最令援藏干部、省人民醫院藥劑科臨床藥師郭振軍頭疼的是,一些學校常用藥品缺乏、游牧民看不懂藥品說明書。“我們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科普用藥知識,‘一戶一箱一冊’項目應運而生。”郭振軍介紹,該項目為當地學校和游牧民家庭免費配備常用藥箱,還貼心準備圖片說明、藏語說明書和動畫科普視頻講解,同時對學校老師進行用藥培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群眾的用藥難題。
工作隊先后派出240余名醫生,實現阿里7縣全覆蓋,從“4個中心”建成落地到地區人民醫院創“三甲”進入驗收,多項高原首例手術成功開展,AI醫療遠程會診平臺首次開通,再到推廣新技術128項,將2000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實現761種大中病不出阿里就能得到有效救治……3年來,醫療援藏人才用實際行動守護群眾健康,被藏族群眾親切地稱為“好門巴”。
“多少個日夜的堅守,阿里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我會繼續發揮專業所長,積極對接省內外醫療資源,助力阿里地區醫療事業發展。”陜西省第十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領隊張小剛說。
動人的故事,在雪山上回響
——交流交融增進陜藏深情厚誼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她們的媽媽叫光明;漢族和藏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這是援藏干部人才耳熟能詳的一首歌。歌聲里,滿是濃濃的漢藏情誼。
“2023年,省人社廳組織‘百名陜廚’第一期培訓,14名阿里農牧民來西安學習廚藝,參訪紅色教育基地,感受陜西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西安商貿旅游技師學院組織的聯歡會上,他們和大家載歌載舞。那一刻,我真切體會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涵,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援藏干部吳林說。
從規劃藍圖到實景落地,從設施蝶變到品牌躍升,張巍帶著普蘭從“雪域秘境”走向“世界舞臺”。當塔爾欽國際旅游小鎮項目如期完工,塔爾欽小鎮智慧導覽屏亮起時,民宿老板旦增通過平臺接到首單,激動地唱起國歌。
“去年10月,我們協調資金和設備,幫助革吉縣500多名搬遷群眾如期入住溫暖新居,為維護邊境穩定和民族團結提供了保障。當地群眾和我們跳舞、拉家常。看著大伙兒的笑臉,我心里暖暖的。”援藏干部王勇說。
3年來,陜西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400多名干部人才心懷“國之大者”,舍小家、為大家,毅然告別家人奔赴高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建平臺載體、開展系列活動,持續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10名阿里學者加入陜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20名陜西文藝家進藏采風,“石榴籽一家親”陜藏青少年融情交流活動入選全國援藏成果案例,“我為阿里種棵樹”公益項目讓“民族團結林”在雪域高原迎風生長……在援藏干部的帶動和努力下,陜西與阿里群眾的交流交往不斷加深。
援藏工作隊結束任務即將返回時,阿里的干部群眾依依不舍,再一次為援藏隊員披上哈達,送上真摯祝福。
“援藏既是使命召喚,也是精神遠行。我們視阿里為故鄉,視各族群眾為親人,在高原上揮灑青春、汗水,付出滿腔熱血。”陜西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領隊井海濱說,“經歷過雪域高原的奮斗和洗禮,大家的字典里再沒有‘艱苦’二字。帶著這份豐碩的精神成果回到三秦大地,我們將繼續踐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