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現場 受訪單位供圖
置身恢宏韻律,感受長安氣象;笙管鑼鼓齊鳴,奏起歷史回響。8月6日,西安鼓樂進京演出、傳播千年非遺音律的動人場景登上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全國觀眾從中感受到西安唐代清音雅韻的風采和世界非遺西安鼓樂歷經千年歲月傳承至今的艱辛。
為首都觀眾送上音樂盛宴
連日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笙管齊鳴、鼓樂震天,西安都城隍廟鼓樂社以“笙管奏唐韻 鼓樂傳文明”為主題,為首都觀眾帶來一場穿越千年的音樂盛宴。這場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演出,不僅被央視專題報道,也引發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高度關注。
盛夏灼熱的氣溫無法抵擋觀眾追尋歷史旋律的似火熱情,《將軍令》《陽關三疊》響起,長安城的繁華氣象化作一縷穿越時空的文化清風,久久回蕩……演出現場,36位來自都城隍廟鼓樂社的成員身著傳統唐代樂工的服飾,帶著笙、笛、鼓、雙云鑼等古老的樂器,以莊重的儀式感奏響《出鼓》作為開場表演。隨著鼓點由緩至急,悠遠的旋律仿佛將觀眾帶回長安的街市。在演奏《步步嬌》時,樂師們以“坐樂”形式圍坐成圈,笙管交織,音韻婉轉,展現了唐代宮廷音樂的大氣恢宏的典雅風格。而《將軍令》則再現了古代將士出征的豪邁氣勢。
西安鼓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周邊地區的大型民間鑼鼓樂、吹管樂合奏樂種,源于唐代燕樂,后融入唐宋宮廷音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樂形式,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央視聚焦西安鼓樂演出場景
6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以“非遺遇上暑假、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為題,深度報道了西安鼓樂進京演出的場景,鏡頭不僅捕捉了樂師們精湛的演奏技藝,還特別記錄了非遺館內設立的互動體驗區——孩子們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嘗試敲擊座鼓、學習辨識古老的“工尺譜”,甚至手持笙管模擬演奏,現場笑聲不斷。
都城隍廟鼓樂社現任社長、西安鼓樂博物館館長張昭說:“西安鼓樂至今仍保留著唐代‘俗字譜’記譜方式,曲式結構復雜,演奏技法嚴謹。比如《青天歌》運用了‘散-慢-中-快-散’的節奏變化,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美學。我們的樂譜全靠師父一句句教、徒弟一遍遍練,存世千年的曲目就是這樣一代代傳下來的。現在不僅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它代表著我們一代代中國人的氣節和精神。”
據介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暑期推出的“遇見非遺”系列活動,已舉辦36場展演,除西安鼓樂外,古琴、昆曲、皮影戲等非遺代表性項目也通過互動講解、工作坊等形式,讓年輕一代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民俗專家王智表示:“西安鼓樂的進京演出不僅是一次藝術展示,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正如央視報道中所說:“讓千年古樂走進現代生活,才能讓文化遺產真正‘活’在當下,傳承未來。”
記者職茵 實習生謝思琪 屈思語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