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5日15時30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鹽城黃海濕地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
航拍鹽城黃海灘涂濕地。 孫華金 攝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蘇省鹽城市,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其范圍主要包括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市東臺條子泥、高泥濕地公園。總面積188643公頃,一期所在的江蘇鹽城黃海濕地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
黃海濕地,紅灘鷺舞。 孫華金 攝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后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陸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落演變、發展的生態過程的突出代表;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從科學和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位于鹽城的一期位置最重要,面積最大、生態系統相對完整,是多種生態學過程交匯區域,對黃(渤)海生態系統具有全局影響,還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遷徙候鳥勺嘴鷸、小青腳鷸的存活依賴地,也是中國丹頂鶴的最大越冬地。
鹽城黃海濕地是鳥兒的樂園。 孫華金 攝
作為我國第一個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申遺成功體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大國擔當。多年來,地處中國最繁榮的長三角地區的江蘇省鹽城市確立生態立市發展戰略,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讓出寶貴發展空間,為鳥類生存留下寧靜的棲息地,探索了一條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綠色發展的路徑。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也探索了在生態建設方面與國際組織有效協同,共同保護人類地球家園的新經驗。(于從文)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