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想買個玩具我都出得起錢了”
□ 記者 李欣怡 王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洛南縣利用產業扶貧的好政策,吸納貧困戶進入產業鏈條中,轉“輸血”為“造血”。5月17日,洛南縣政協與縣扶貧局聯合組成調研組,實地調研縣內脫貧攻堅亮點性工作。
23畝土地由貧困戶耕種管理
洛南縣麻坪鎮孤山村春滿園合作社有一塊土地,這塊土地的耕種者和管理者均是貧困戶。
5月17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塊土地共有23.05畝,包含核桃、黃花菜在內,土地上共種植4個品種的農作物。
該鎮鎮長岳英介紹,2017年以來,孤山村帶動所有貧困戶參與并加入合作社,積極實行“三變”改革,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并著力培育一批精準扶貧示范戶。
關于土地上農作物的收益去向,岳英表示:“這塊土地是從村民手里流轉而來的,所獲得的經濟收益,40%用于村級集體經濟收入,60%用于貧困戶收益分紅。”
合作社承載“致富夢”
經濟總量偏小是制約洛南縣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洛南縣石門鎮花廟村扶貧干部鄭志赟說,石門鎮確定了“以煙葉產業為主、以蜜蜂養殖萬壽菊種植為補充、以勞務輸出為輔助”的脫貧工作思路,制定了“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四位一體”扶貧模式,并實行全村50戶貧困戶全覆蓋,依托全村4230畝烤煙,將實現貧困戶永久脫貧目標。
小康富農煙葉專業合作社,是貧困戶“致富夢”的基石。“多虧合作社對我進行重點技術培養,讓我種植烤煙。今年煙葉漲勢也好,估計我這18畝煙純收入4至5萬元。”貧困戶蘇換子邊采收煙葉邊說。
像蘇換子這樣有技術、有勞力的貧困戶,全村共有13戶,共種植煙葉178畝,年純收入預計能達到36萬元。
貧困戶有了更多就近務工機會
洛南縣還發揮當地多種優勢,發展中藥材、黃花菜種植等產業,讓貧困戶有了更多就近務工、享受入股分紅的脫貧機會。
“我們給貧困戶提供黃花菜種苗和采摘后的烘干服務,以濕苗2.5元一斤的價格,保底收購貧困戶的黃花菜。”洛南縣麻坪鎮盛農黃花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黃花菜產業是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可為62戶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平均一戶年增收6000元。
今年65歲的貧困戶車勤娃在盛農黃花菜專業合作社務工,一月有2000元收入。她說:“以前只能依靠打零工勉強度日,現在收入穩定了,孫子想買個玩具或者衣服,我都出得起錢了。”
在四皓街道連河村,陜西潤嘉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同樣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分紅機會。該公司以食用菌生產、菌種研發、物流儲備為主,采用“村黨支部+三變+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村黨支部引領,推動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目前,該公司解決當地剩余勞動力130余人,帶動周邊貧困戶30戶。
截至目前,洛南縣剩余貧困村55個。2018年,洛南縣將繼續推進產業扶貧,爭取讓更多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