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人才新政”調查之三
當前,西安無疑成為全國“人才大戰”焦點城市,而安居樂業是留住人才的根本所在。
西安就業方面存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或改善呢?人才涌進,西安就業競爭將愈發激烈,未來幾年,大西安建設中經濟發展和就業趨勢會發生何種變化?未來大西安發展和就業的出路又在哪里?
華商報記者對大專(含高職)以上的60名學歷落戶的新西安人進行調查訪問,接受調查的有效人數為53人,其中,男性占比56%,女性占比44%;大專(含高職)學歷占比28%,本科占比60%,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以上的占比12%。
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黨政機關公務員的擇業率為19.35%,畢業后選擇學校(中小學和高校)、科研單位的占訪總人數的16.89%,就業首選國家各類事業單位的占比15.78%,擇業首選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占比14.35%,選擇外資企業的占比9.63%,而大學畢業后選擇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小微經濟的占比19.28%,自主創業或者其他類占比4.72%。
“本碩連讀畢業后,我首選能與專業對口的黨政機關,其次是國有企事業單位。”昨日,從蘭州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李珂女士坦言,上個月她剛參加完西安市事業單位編制統一考試,報考的是碑林區政府的一個綜合崗位,目前正在等待筆試結果。
連日來,華商報記者在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支持下,對此次新政學歷落戶的53人進行就業觀念調查訪問,結果顯示,大學生(含在校生)就業選擇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或科研、高校的占到受訪總人數的近七成,而選擇民營經濟、小微經濟領域的不到兩成。
記者調查
大學生就業首選民營和小微經濟的不到兩成
20多歲的李珂老家在甘肅蘭州,在蘭州交通大學本碩連讀,2017年7月從工業工程專業畢業。
“我一直夢想能成為西安人,我的好幾個同學借西安戶籍和人才新政契機落戶西安了。”李珂稱,上個月她落戶到了西安,今年參加西安3次公務員和事業編制統一考試,主要意向單位是國家黨政機關公務員或國家事業單位。
“5月我剛參加西安市事業編制統一考試,報考碑林區政府部門的一個綜合崗位。”李珂希望自己此次能如愿以償。
而李珂同班的一個碩士研究生殷同學,在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選擇一個股份制企業工作,已經上班有一年多了,殷同學的就業觀念是先生存,提升自己再找機會跳槽。
無獨有偶,提起就業時的想法,從西安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已工作十多年的李琳女士坦言,最初,她的就業理想單位是專業對口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包括公務員,但一直沒能如愿,就在西安一家民營公司工作了一年半。后來老家金融單位招錄正式在編職員,在父母勸說下,她從西安返回老家延安,憑借實力和一年多的工作經驗,進了當地一家金融單位。
6月1日至9日,華商報記者對大專(含高職)以上的60名學歷落戶的新西安人進行調查訪問(具體數據見上圖),綜合分析數據后,華商報記者發現,當前大學生擇業首選的還是以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學校以及科研單位為主,占受訪人數的66.37%,而選擇民營經濟和小微經濟的僅19.28%,也就是說選擇民營或者股份制企業以及小微經濟行業的不到兩成。
專家分析
一季度人才供需競爭指數1:47.8
青年人“有崗不就”現象依然明顯
“大量人才涌進西安,就業競爭將愈發顯得激烈,面臨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學·自貿區研究院院長助理梅紅女士說,“目前,在我們的民營經濟、小微企業還沒有迅速發展壯大的情況下,我們的絕大部分大學生和家長就業觀念主要還局限在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等等,實際上這類單位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嚴峻。”
梅紅以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學一次的內部招聘行政人員為例。當時,學校內部網招聘信息掛出一周,且招聘要求非常高,如碩士畢業生以上才有資格報考等,10年前,一個崗位幾十個人“搶”,而現在一個崗位有上百個甚至數百人來“搶”。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聶翔分析指出,總體上,西安“人才新政”等在短期內將會讓原有的就業結構矛盾更加激烈,特別是優質崗位的競爭更加激烈,但是否逐漸轉向中低層就業崗位尚待進一步研究觀察。
聶翔通過調研分析發現,當前就業方面暴露出四大主要問題:
一、高薪酬待遇的崗位競爭非常激烈。據智聯招聘公布的《2018年春季西安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西安市一季度人才供需競爭指數(供需競爭指數=收到的簡歷投遞量/發布的職位數量)為47.8,意味著平均有47.8人競爭一個工作崗位,競爭激烈程度在監測的全國37個城市排名第6位,從就業崗位所處的行業看,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行業競爭最為激烈,其次是計算機軟件行業,表明戶籍新政引進的高學歷人才,普遍求職于薪酬待遇較好的工作崗位,但是高薪酬的就業崗位短時間難以增長,造成中高端素質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
二、中低端崗位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依然較大。調研時發現,一般制造類企業和服務行業,對一線工人和服務人員的需求依然強勁,這些就業崗位對學歷、技能要求不高,但薪酬待遇也不高,導致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就業人才,而且戶籍新政對中低端崗位的人才需求沒有明顯改變。此外,有些崗位對有專門技能的人才需求較大,但戶籍新政引進的人才大多也沒有流向這些崗位。
三、青年人“有崗不就”現象依然較為明顯。90以后的求職者就業期望普遍較高,對薪酬水平、工作性質、勞動強度、離家遠近等有較高要求,即使寧可不就業也不愿意委屈自己,特別是一些家庭條件較好的高校畢業生,依然依靠家庭的資助不愿意主動就業,“不就業”,“慢就業”、“緩就業”等現象突出。
四、創業帶動就業仍存在較大困難。據參與座談受訪人員介紹,引進人才中創業者的比例較少,相當一部分創業者市場經濟知識缺乏,普遍缺乏相應創業實踐和創業能力,一部分有意愿創業的人才難以尋找合適的創業項目,導致創業帶動就業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與發達國家和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而言,當前西安乃至陜西全省的產業結構已經不能適應經濟飛速發展和新時代的迫切需求,梅紅指出,第一產業(主要指農業)、第二產(主要指工業)崗位趨于飽和,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方面缺失產業扶持和規劃,產業結構尚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目前,人才在西安就業,更青睞于傳統行業、教育科技領域。梅紅一針見血地指出,比如說:選擇去黨政機關、高校、科研院所,做教師、做研究型人才,在這些地方有較多的就業崗位。而在其他行業、領域,西安的就業崗位并沒有比外地有更多的優勢。特別是因產業布局和發展等問題制約,“當前,我們本地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領域的就業不充分不旺盛,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梅紅介紹,2017年上半年,西安市統計局做過一項專門調查,調查結果很有趣,愿意留在西安的畢業大學生里面,30%首選進國有大中型企業,23%選擇進科研事業單位,13.7%選擇進黨政機關,愿意進民營、小微企業或從事創業的人數比例為10%。
導致這種選擇的原因,梅紅認為,和西安本地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牌子不響亮,沒有做強做大有一定關系。2017年,國家有關部門發布一個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調查報告,陜西入選500強的民營企業只有4家,而周邊省鄰近的四川有10家、湖北有19家。
專家建議
加強對民營企業引入和支持的力度
未來幾年,在西安戶籍和人才、創業等新政背景下,人才就業創業出路在哪里?
“政府要對引進人才分類管理和精細服務。”聶翔分析說,人才就業、創業從政府角度大致可分為精英型創業、競爭性就業、支持性就業。精英型創業的高端人才可以創造就業工作崗位,對政府來說需要提供創業環境和良好營商環境。競爭性就業需要社會能夠提供就業工作崗位,對政府來說只需要提供良好就業公共服務。支持性就業更多針對于勞動力市場上就業困難的群體,不僅需要社會提供就業工作崗位,還需要政府提供就業幫扶。
對于政府當前的產業結構和人才激增帶來的就業問題,梅紅指出,統計數據表明,美國2012年“三產”(即一產、二產和三產)比例是1.1:19.2:79.7,第三產業將近占了80%。而在2012年,我國的“一二三”產業比例約是10:45:45,而目前,西安乃至陜西省的數據顯示,產業結構比例是“一產”、“二產”的比例比較高,“第三產業”比例不太高。
“按照我們2006年至2016年過去10年的數據做一個預測分析,可以發現,未來的趨勢是,‘一產’、‘二產’肯定會有明顯下降。”梅紅說,“也就是說,我們吸引的人才、大學生留在西安將來主要在第三產業就業。對于政府來說,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第三產業重點扶持和發展。”
無論是對國家而言還是對西安來說,未來發展就業領域肯定是集中在第三產業,對于大學生心態的轉變,對于國家在第三產業方面的政策扶持和發展,肯定是要有一個預先的布局。
梅紅指出,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新領導班子上任以來,特別是在陜西省成為“一帶一路”核心發展區、被納入國家第三批自貿試驗區、建設歐亞大陸橋國際化大都市以及國家中心副城市等以后,從近期全國排名分析,西安乃至陜西的營商環境迅速攀升,讓一些民營企業看到,更好、更便捷的金融、物流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家選擇在陜西尤其是西安就業、創業。
“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呼吁從政府層面加強對民營企業引入和支持的力度。”梅紅說,“研判制定科學的產業規劃,制訂好、實施好真金白銀的產業引導、激勵舉措對長久的留住人才至關重要。”
“目前‘人才新政’主要吸引的是大中專畢業生,這些畢業生更多的是我們本地的或周邊省份的。”梅紅認為,政府尤其是西安市人社局等單位可嘗試將先進的、優秀的、新興的民營企業家引入到大學里來。一方面是為優秀企業去攬才,另一方面,讓青年的人才在未來的產業里看到就業希望。
“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我們多年追蹤研究發現,真正創業成功的并非剛畢業的大學生,但剛畢業的大學生具有創新性,是創業的火苗和種子。”梅紅稱。
有數據統計表明,大學生創業具有明顯的“時滯效應”,大約需要10年。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的時候有創業的想法,大概在10年以后,真正從事創業的畢業大學生的成功率是很高的。所以,對于新畢業的大學生,梅紅個人并不鼓勵他們立刻去創業,但是,對于周邊省份的這些人才,他們愿意在西安創業,可以給他們單獨創業政策,或者是應該給他們更好的創業支持政策。
“傳統的就業思路相對滯后了,也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了。”梅紅提醒面臨就業的大學生們,“傳統的就業機會的增長也是非常有限的。政府盡快加大產業結構化改革力度,加大對第三產業扶持,如教育培訓、影視娛樂、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服務、酒店娛樂業等。與此同時,政府應當為民營企業、新興產業、微小經濟的落地、成長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只有產業興旺了,人才方能樂業而安居,就可以長久地將人才留在大西安。” 華商報記者 程彬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