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解讀《陜西省地震預警管理辦法》
西部網訊(記者 馬晴茹)再過5天,就是5月12日,是我國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地震作為群災之首,它的危害可想而知。那么在震前,我們到底能不能用科學技術來預測防御,減少損失呢?今天(5月7日),陜西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就《陜西省預警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行了解讀。
陜西地震預警系統將新建、改建地震臺站686個計劃2022年投入使用
“地震預警依托密集的地震監測臺站和實時數據通信技術以及高新計算機技術,但也是有盲區的,一般來說,我們首個地震臺站如果記錄到地震信號,3—10秒鐘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信息,當然離震中越遠,預警時間就越長。”省地震監測中心副主任李少睿說,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2015年6月啟動建設,項目建設期5年,計劃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
“陜西地震預警工程項目是它的一部分,涉及華北、南北地震帶兩個重點地震預警區,主要包括關中地區,陜南西部的寧強、略陽,榆林西部的定邊,重點區所轄面積7萬平方千米左右。”李少睿表示,此項目將新建、改建地震臺站686個,其中基準站67個、基本站134個、一般站485個,平均臺間距11千米左右。目前已完成實施方案編制,正在進行監測臺站土建工程的實施等工作。
手機APP、電視、廣播、互聯網均可獲取地震預警信息
一旦有了地震預警信息,最重要的是將它盡快傳遞給群眾,那人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及時獲取相關信息呢?據陜西省地震局副局長王彩云介紹,地震預警信息可通過多種方式實時發布。公眾可通過手機APP、電視、廣播、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獲取預警信息;政府工作部門可通過專用終端接收;企業可通過專用數據接口接收。
王彩云表示,發揮地震預警作用的關鍵是快速響應地震預警信息,科學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在接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后,對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來說,就是按照應急預案,做好抗震救災工作。對于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要快速組織人員疏散。對于水庫、高鐵、化工等生命線工程,要根據系統特點采取緊急處置措施,防止次生災害。對于公眾個人來說,要根據個人所處的環境,因地制宜地采取避險措施。
預警信息由省地震預警系統統一發布
“地震預警信息發布一定要歸口管理!”省司法廳立法三處副處長蔡軍說道,因為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屬于基本公共安全服務范疇,具有區域范圍廣、社會影響大的特點。“地震預警技術原理決定了地震預警信息存在盲區,任何單位和個人以任何形式發布地震預警信息,都會給社會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帶來不可預估的影響。”
西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代水平建議,要貫徹落實好《辦法》,首先要加強宣傳,既要面向廣大公眾,也要突出重點,針對學校、醫院、水庫、礦山、城市軌道交通等運營單位進行宣傳教育。其次是要嚴格執法。
代水平提到,《辦法》中對地震預警系統的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地震預警信息的發布與響應、應急處置、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一方面,要檢查落實地震預警系統的建設規劃是否到位,運行管理是否順暢;另一方面,對于出現的相關違法行為,一定要嚴格按照《辦法》來追責,通過嚴格執法、嚴肅追責來保證其有效實施。”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