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聞網-西安日報訊(記者文艷)5月29日,市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我市非國有博物館建設情況進行專項視察。記者獲悉,目前西安市共有各類博物館150座,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實現了每6.2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迅速發展
為全市博物館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來,我市非國有博物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猛發展,出現了像大唐西市博物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秦磚漢瓦博物館等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非國有博物館,為全市博物館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2011年起,西安施行非國有博物館年度綜合考核,并依據考核成績分別給予一定的扶持獎勵資金。截至2018年,已兌付各類扶持獎勵資金8000余萬元。
截至目前,西安地區共有各類博物館150座。其中,國有博物館37座,行業博物館51座,非國有博物館62座。基本建立起了以國有博物館為龍頭、行業博物館為骨干、非國有博物館為基本力量,多種所有制并舉、門類新穎多樣、資源配置有序、地域特色鮮明、社會貢獻增強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新格局。博物館的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實現了每6.2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同時,全市非國有博物館近年來的參觀量逐年穩步增加,臨時展覽舉辦數量連續三年達到每年200個以上,舉辦各種活動數量達500余次。各非國有博物館持續舉辦公益講座、公眾教育、研學旅游、“博物館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軍營”等各類社會服務活動。僅2018年,累計開展活動1000余次,非國有博物館文化惠民工程碩果累累。
優勝劣汰
把運行保障能力作為“準入”重要條件
非國有博物館在不斷豐富西安市文化產品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出現了專業人才不足、發展不夠均衡、保障模式單一等問題。為此,政協委員建議,將非國有博物館人才培養納入政府人才培訓計劃,并鼓勵原文博行業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到非國有博物館工作,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允許文博行業現職專業技術人員到非國有博物館兼職或任職。同時,可在文化和旅游(文物)系統內部抽調一批精干的專家組建一個專家團隊,籌劃設立“西安博物館事業發展服務中心”,為非國有博物館在文物保護修復、陳列展覽策劃、社會教育推廣、文創產品研發等業務領域提供一個專業化、隨機性、低成本有償服務的機構。
目前有一小部分非國有博物館還停留在“亮寶樓”“古玩店”的原始形態上,博物館應有職能未得到充分發揮。對此,委員們認為,一方面,要按照優勝劣汰的規則,允許一小部分博物館自然退出;另一方面,對那些雖然基礎條件差,但有影響、有特色、有發展潛力的博物館,要在財政扶持、人才培養、專業指導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同時,要嚴把入口,提高門檻,把運行保障能力作為“準入”的重要條件。
委員們還建議,對非國有博物館要繼續加大政府財政扶持力度,設法建立和完善社會公益保障機制,并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可通過優惠政策引導和政府文化產業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的辦法,幫助非國有博物館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項目;也可整合全市博物館資源優勢,組建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集團,為非國有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