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省民政廳獲悉,上半年,陜西省共實施農村臨時救助24.74萬人次,支出資金2.29億元。農村困難群眾臨時性“急難”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臨時救助是社會救助的托底性制度安排,主要保障遭遇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臨時救助是民政系統防止困難群眾因災、因病、因突發意外返貧的又一種保障措施。今年初,鎮安縣楊泗鎮平安村村民鄒國民因為股骨頭壞死做了手術,合療報銷后家里還要承擔近2萬元的費用,當時剛剛播種,收獲要在7個月以后,一家人的生活難以保障。“三月份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申請了臨時救助款,給我解決了3000塊錢,基本上是解決了我一家今年半年的生活費。”鄒國民感激地說。鎮安縣社會救助中心主任趙國祥說,為了讓貧困群眾及時、最快地拿到臨時救助金,在鄉鎮一級建立了臨時救助金儲備制度,同時將小額的臨時救助審批權下放到鎮辦。村上的貧困群眾從申請臨時救助到拿到臨時救助金,最快只需要三天時間。
據悉,作為陜西省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省民政廳推動全省1312個鄉鎮(街辦)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儲備金制度,一般性臨時救助委托鎮(辦)一級審批,報縣級民政局備案;對于一些需要緊急救助的,實行先行救助、后補手續,臨時救助的時效性進一步提高,“救急救難”功能充分發揮。上半年,陜西省共實施農村臨時救助24.74萬人次,支出資金2.29億元;通過“救急難”基金募集社會資金337.01萬元,救助困難群眾202人次,支出資金433.62萬元,在防止農村貧困群眾因災、因病、因突發意外發生返貧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三秦都市報記者了解到,截至6月底,下撥中央和省上低保補助資金37.03億元,全省保障農村低保對象33.49萬戶、83.33萬人。農村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標準3990元/人年,穩定地高于陜西省扶貧標準;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達到4275元/人年,全國排第16位,西部省份排第3位,有力兜住兜牢了農村貧困群眾基本生活底線。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中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達到總人數的57.3%,民政部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有效發揮。(記者王嘉)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