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是振興鄉村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農業走過了輝煌的歷程,跨上了更高的臺階,農村生態宜居,農民生活富足,為三秦大地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陜西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精準布局產業,大力發展以蘋果、奶山羊、設施農業等為代表的農業特色產業,站上了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新起點。
“以前過了采茶的三個月,基本上就沒活干了,收入就靠賣鮮葉。現在采茶季過去,我們就清理茶園,除草、施肥、修剪、幾乎得在這兒忙個大半年。”盡管已經是8月底,西鄉縣柳樹鎮的農民尹燕華仍然在茶園忙碌著,在當地茶企的茶園務工,能讓她直接增收3000元左右。如今,茶企研制的白茶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讓茶葉的采摘能夠延長到9月底,每畝茶園又能增收300-500元。
茶業產值居全國第7,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產值逾153億,而這不過是陜西農業發展的一角。如今,陜西聚力打造“3+X”工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全省蘋果面積達到896.35萬畝,產量1008.69萬噸,果汁加工能力約為2197噸/小時,蘋果產量占世界的1/7,果汁產量占世界的1/3,產業帶動農村人口700多萬。獼猴桃建成世界最大的秦嶺北麓集中產區,面積100萬畝,總產140萬噸,占世界的1/3。
畜牧業方面,全省肉類產量114萬噸,禽蛋產量62萬噸,奶類產量167萬噸,畜牧業產值683億元,比1949年分別增長125.7倍、205.7倍、1112.3倍、649.5倍。其中,奶山羊存欄、羊奶產量、良種規模、羊奶加工能力、羊乳制品產量和占有量、羊乳品牌數量、研發能力等八項指標均位居全國首位。
陜西設施農業規模居全國第六、西北第一,年均保持著18萬畝的增量,截至2018年底已發展到328萬畝,反季節菜省內自給率提高到70%。同時,種類正在由蔬菜向時令果、食用菌、茶葉、花卉等多產業拓展,初步形成關中設施瓜菜、陜北設施蔬菜、陜南設施食用菌和茶葉、秦嶺沿線設施花卉四大產業帶。
三秦都市報記者文晨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