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西部經濟發展”是第一次西遷時,國家賦予西安交大多項“國家使命”之一。
再次西遷時,西安交大主動將“國家使命”由西部大發展拓展到“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韋學勇(左)在與新南威爾士大學、伯明翰大學合作的微納制造與測試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指導學生進行生物物流控芯片研究 李一博 /攝
對于“扎根”的土地,西安交大從來不吝回饋。
西遷63年來,西安交大為國育才27萬多人,其中40%以上留在西部工作,僅在陜人員就達5萬人之多;培養出的34位院士中,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
“西安交大應當在創新港建設中,與西部大環境保持并不斷優化良性互動關系,使創新港成為提高西部科技創新水平的引擎,成為增強西部‘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發動機。”這是西安交大人“葉對根的情誼”。
破解技術上“卡脖子”問題,
為地方經濟發展“提氣”
隨著綜合國力的飛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世界對特高壓電需求最大的國家。但高壓電傳輸過程的必備裝置——特高壓套管,卻長期依賴進口,關鍵技術一直被國外公司壟斷。
國情與環境的不同,讓這些洋貨在中國國土上有些“水土不服”,爆炸的現象時有發生。特高壓套管已成為制約我國特高壓主設備國產化亟需解決的“卡脖子”問題。
“中國的問題只能靠中國自己來解決。”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彭宗仁教授與中國西電集團合作承擔特高壓套管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開始了自主開發、聯合攻關之路。
“特高壓套管的電氣絕緣結構典型,各種介質特性復雜,涉及材料配合、界面處理、樹脂浸漬、均壓屏蔽、電場熱場均勻化、局部放電抑制和結構優化設計等關鍵技術問題,難度很大,極具挑戰性和創新性。”聯合攻關小組負責人彭宗仁教授說。
經過多年聯合攻關,國家能源局鑒定專家組認為:六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整體性能優良,綜合技術性能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和一項國際空白,可用于國內外超、特高壓電網建設。
2012年投入生產,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國家電網直流建設部劉澤洪主任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果,也是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優秀案例。”
人才破墻,意味著科研團隊不再是局限于實驗室的理論家,更要成為推動一線生產的工程師。過去的科研工作中,大多都是“211模式”:2名學生參與,1名教師帶隊,完成1個科研項目。
在這種模式下,科研成果往往止步于實驗室。跨越實驗室與市場之間的“死亡谷”,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實踐,專家們就必須得與需求一線緊密結合,邁出成果轉化的第一步。
在業內,秦川機床的名頭不小,是我國精密機床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負責參與或制定國家、行業技術標準57項,在其開發的產品中有50多項曾獲國家、部和省級科技進步獎。
秦川機床曾經生產的一批新型號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故障,向西安交大緊急求救,經過3個月的研究攻關,機械學院高秀峰副教授團隊成功排除故障,解除了秦川機床的危機。
過去,科研、生產兩張皮。做研發的不管如何落地,從事生產的又往往無法靈活運用研發成果。即便有技術支持,但通常在給出報告后就不再深度參與。而難走的路,都在后半程,這樣的模式,直接造成了科研轉化生產力的后繼乏力。
如今,創新港自我重塑,不僅打破了有形的圍墻,也破除了無形的產學研壁壘。瞄準國家戰略、緊盯陜西需求,用科技產出大成果,實打實地為陜西發展助力,奠定創新港在國家創新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破解學術上“合作難”問題
建大學跨國交流平臺
創新港打造沒有圍墻的大學 王曉凱/攝
在創新港,一座獨特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不規則的窗洞,零星點綴在白色幾何樓體上,如同散落在白色畫布上的落葉。裙房由8個內庭院穿插其中,與水院相結合,色彩淡雅清新。有人說,“一看這棟樓,就知道是設計學院的藝術氣質。”
這棟由米蘭理工學院設計的聯合創新中心,嚴格按照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建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成為創新港科創基地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白天,一樓可以通過自然光進行照明,完全不用開燈。即便在炎炎夏日,聯合創新中心也無需開空調,運用當下世界領先的科學設計,保障室內溫度的適宜。
藝術的外形,領先的設計工藝,自然要配上超前的應用理念。聯合創新中心的開放空間,將會承載一些學生與老師的培訓功能。6個大型實驗空間,將開放擇優選取項目,向高校和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米蘭理工學院是世界頂尖理工大學之一,在建筑、工程和工業設計方面是歐洲乃至世界最優秀的大學。2016年,在西安交大120年校慶之際,和米蘭理工學院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同時也開啟了一種國際間高校合作的新模式。
留學生在交大(西安交大國際教育學院)
其實,早在2009年,米蘭理工學院便與交大共同開啟了“雙學位聯合培養模式”。每年招錄20名碩士研究生,其中10名中國籍學生,10名意大利籍學生。在西安交大與米蘭理工學院各學習一年,全程英文授課。
這種創新模式下,對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學習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而相比其他研究生,也將承受更大的課業壓力。面臨著母語非英語的學生,全程英文授課,還要考慮不同國界的文化差異,對授課老師來說,也同樣是一種挑戰。
這種聯合培養的模式下,學生經過更重的課業壓力和兩國文化的洗禮,似乎更受市場的歡迎。在歐洲經濟整體下滑的今天,應屆畢業生當年能順利找到工作都不算易事。
而去年,一位意大利籍聯合培養的雙學位畢業生,卻驚喜地收到了法拉利公司總部的offer。這讓不少米蘭理工學院的老師都直呼“amazing”。
“中國市場在法拉利近些年的市場份額里,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法拉利看重的不光是這位畢業生米蘭理工學院和西安交大的雙學位背景,更看重的是他的中國留學經歷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西安交大-米蘭理工聯合創新中心籌備組王小軍說。
西安交大與米蘭理工學院的合作,架起的不止是中國與意大利的橋梁,更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間搭建了平臺。
2017年3月3日,西安交通大學“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下設服務貿易、政府治理、法律治理三個研究中心,把科學研究、咨政建言、合作交流和人員培訓功能合為一體,還建立了博士后進站制度。
“研究院的力量不斷擴大,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在陜西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西安交大社科處處長賈毅華說。
目前,自貿院已經陸續開展各類研究項目60余項,完成項目研究、省級應急事項等報告50余份,圍繞自貿領域的決策建言批復率達到60%左右,專題圖書《走進中國(陜西)自貿試驗區》正式出版發行。自貿院專家面向自貿區開展服務、咨詢等工作100余次,為陜西自貿區干部提供數次培訓服務。
站在“一帶一路”向西的起點,西安交大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吸引了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所高校參與,共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高校和學術機構間在教育、科技、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逐步打造“絲綢之路學術帶”。
創新港的破墻之旅,不僅僅是突破校園、突破產業,更借助“一帶一路”的倡議,突破國界,與世界相連通。
破解設備上“共享難”問題
讓大學與企業合力攻關
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學校代表參觀西安交通大學
校外用戶10324,校內用戶10360,西安交通大學大型儀器設備物聯共享系統的首頁上,使用人員分布情況的餅狀圖上,校內外用戶數量幾乎“勢均力敵”。
2015年,西安交大在全國高校率先實現從設備查詢、預約、使用、評價的一站式設備物聯管理系統,推動大型設備的平臺化管理,規劃建設了八個校級公共平臺和一批院級平臺,成為學校提升儀器設備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舉措。
2016年5月分析測試共享中心成立,面向校內外開放。“中心承擔著為學校實現大型儀器設備平臺化管理先行先試的任務,我們在為師生做好服務的同時,總結經驗,不斷提升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支撐學校科學研究上水平、人才培養上質量。”分析測試共享中心主任高祿梅說。
過去,購置一臺專業的實驗設備需要巨大的投資,單靠各項目組的力量,很難購買到最先進的設備,相近學科,往往還會因為單兵作戰而低水平重復購置,資源使用率低下,造成不必要的資金浪費。尤其是對于年輕教師來說,搭建起一整套實驗設備更是“難于上青天”。
這樣的難腸,也同樣困擾著一些需要科研支撐的中小企業。主營藥物研發生產的西安富捷藥業,囿于企業自身的規模,技術力量較弱,難以依靠配置滿足產品微觀結構、物化性能分析的高精尖儀器,在得知西安交大分析測試共享中心面向全社會開放共享時,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
物聯系統上實名注冊預約,第一次帶著樣品來到分析測試共享中心洽談,西安富捷藥業一行人止不住的歡喜,這么多高端專業設備和技術團隊,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條件。
雙方約定,以8500元的價格完成一組藥品的微觀結構和性能分析。新建的中心之前從未接觸過此類項目,完全低估了這個項目的難度。項目真正開始后,工作人員才發現這份工作其實極具挑戰。
以為借助設備,很快就能完成分析測試。不曾想,樣品成分、性能的復雜性與每臺設備可檢測功能的局限性存在較大差距,需要開展大量反復的實驗操作、檢測方法優化、樣品前處理、以及后續技術分析研究等,需要中心多臺設備、多名技術人員合作聯動。同等難度的課題研究起碼需要20萬元以上的經費。
但既然選擇開放共享,更好地貢獻社會,扶持中小企業,分析測試共享中心并沒有為此向西安富捷藥業追加費用,也沒有終止合同,而是選擇硬著頭皮攻關。
從2018年4月開始對接項目,到年底完成最終報告,中心副主任孟令杰帶領6名工程師,經歷了無數次的推倒重來,終于完成了西安富捷藥業的委托。
“把這一次攻關作為我們中心的科研練兵,提升自己團隊水平的同時,也能支持本土小微企業發展,帶來的的社會效益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雖然在外人眼里,這是一單“賠本買賣”,但中心副主任孟令杰卻說值得。這樣的敬業精神,也感動了西安富捷藥業。主動提出追加費用,聊表對交大分析測試共享中心團隊的感謝。
為了打開市場,西安交大放下老牌名校的架子,通過各種渠道推送廣告,積極尋找更多社會上的合作伙伴。建“沒有圍墻的創新港”交大不做無準備之戰。分析測試共享中心正是在為交大的破墻之旅而“試水”。
西安交大博士扶貧團成員林舒進主動報名深入山區,牽頭組建了平利縣扶貧產品眾創聯盟,成功研發了15項新產品和新技術,總產值達到3.75億元。還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組建“一對一”結對幫扶當地小學生的教育。
創新港,一手抓原始創新,一手抓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著力改變人們對大學園區僅僅是“知識傳輸中心”的固有印象,實現創新港作為“知識創造中心”的時代使命。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