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眾多尖端武器裝備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其中,就有隨海上作戰模塊亮相的某近程防空系統。
中電科西北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十研究所(以下簡稱中電西北20所)專家介紹,該系統是近程防空的最后一道防線,能在精準定位目標后,指揮火炮密集發射形成火力屏障,將來襲目標攔截在安全區外。精準定位需要“火眼金睛”——某近程火控雷達。為了打造這雙“火控之眼”,中電西北20所科研團隊堅持十余年攻關,突破了雷達低角跟蹤、彈丸測偏等多項關鍵技術,使該雷達總體性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末端防御作戰能力的空白,極大地提高了我國主力戰艦及戰斗編隊的近程能力。
20世紀80年代,低空超低空小目標跟蹤技術是各國海軍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著手研制自己的近程武器系統。中電西北20所承擔了近程武器系統的核心設備之一——某近程火控雷達的研制任務。
時任項目總師系統負責人之一、現中電西北20所所長張修社介紹,該型雷達的戰術和技術指標要求極高,當時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核心技術,可參考的技術資料很少。研究從零開始一點點突破。經過不懈努力,團隊創新性地開發出系列核心組件,并首次研制出國內領先、超寬頻帶低相位噪聲頻率合成器,為該型雷達的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該設備已經發展到系列化多個型號,裝備對象也從單一軍種發展到多個軍種,裝備平臺從單一平臺發展到多個平臺。其優秀的性能、可靠的狀態,也收獲了部隊官兵的贊許和認可。
“看著自己保障的裝備出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我倍感自豪,我們也是光榮的戰士!”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儀式上,中電西北20所多型裝備在天安門廣場光榮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這其中有中電西北20所閱兵保障團隊的汗水和努力。
汪陽是中電西北20所一名雷達技術工程師。今年5月,他隨某雷達裝備進駐閱兵村,執行集訓保障任務,應對和處理裝備突發情況。
要做到“零意外、零事故”并不容易。無論是炎熱的正午,還是繁星滿天的深夜,只要有需求,汪陽都會立即趕到,及時解決問題。幾次突發情況,都在汪陽的快速響應下一一被化解。他說:“能在閱兵村里為閱兵儀式提供保障服務,我覺得無比光榮。這樣的經歷也將永遠激勵著我用心做好本職工作,為國家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我的心也跟隨戰機一同飛過天安門,接受了檢閱。我為自己驕傲,為祖國自豪!”高國琪是中電西北20所的一名通信技術工程師。今年6月,高國琪進駐河北某場站,執行某通信裝備保障任務。
某日,裝備突發光標消失、顯示錯誤的棘手故障。高國琪堅持在有巨大轟鳴聲的機艙內抓取數據,并反復查驗多架飛機進行比對。和同事們共同分析驗證后,他制定并落實了高質量解決方案,徹底排除了故障。
高國琪介紹,中秋節前,父母打電話詢問能否回家過節。由于任務特殊,他只能簡單告訴父母工作未完成,得等到結束后才能回家。“電話里父親的嘆氣聲讓我鼻子發酸,差點掉下眼淚。但是,我相信如果他們知道我所做的工作,肯定會為我驕傲!”
今年7月,中電西北20所導航技術工程師馬肖龍進駐遼寧某場站,執行某導航裝備保障任務。馬肖龍每一天都繃緊了弦,跟隨部隊奮戰在一線,24小時隨時待命。中秋節那天,暴雨傾盆,裝備突發故障。一大早,他冒著暴雨進場維修,解決完問題已近晚餐時間。“雖然中秋和國慶都沒能和家人在一起,但能為新中國70華誕出一份力,我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