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我在涇河做茯茶》視頻截圖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吳宇婷):由西咸新區涇河新城聯合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制作推出的微視頻——《我在涇河做茯茶》,自2019年10月發布以來,引起廣大關注。
微視頻被納入中央網信辦指導支持的國際在線對外精品欄目【老外在中國】,十多家中省市媒體轉發。同時,國際在線中文網、英文網以及法語、德語社交平臺對此進行多語種、多渠道報道,助力茯茶文化的海外宣傳,提高中國茯茶之都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加強了海內外對涇河新城傳統文化的認知。
德語Facebook
法語Facebook截圖
國際在線英語稿件
視頻主人公胡海文是一位在北京定居已有十年的瑞士人,對中國茶文化甚是癡迷。在中國的這些年里,胡海文的足跡遍布福建、浙江、云南等茶葉產地,他對茶的了解,超出不少國人的認知水平。2019年國慶前夕,當有人告訴他陜西有個涇陽茯茶時,胡海文仿佛發現了新大陸般意外欣喜,迫不及待地踏上了開往西安的高鐵,在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開始了其古法制茶工藝體驗之行。
《我在涇河做茯茶》視頻截圖
西安向北30公里外的茯茶鎮,那里是涇陽茯茶古法制茶工藝最重要的傳襲之地。傳統關中風格的街巷里,遍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家茶社,胡海文選了一家進去,與茶社主人朱薄源品著茯茶聊了起來。胡海文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細細品味,然后點頭說:“第一次喝這種味道的茶,有淡淡的清香,回感很好。”
《我在涇河做茯茶》視頻中主人公胡海文(右)體驗制茶 視頻截圖
在另一家茶社,胡海文“拜師學藝”,從去雜、剁茶、篩茶到壓制茶磚,十多道制茶的關鍵工藝,他全都試了一遍,制茶師傅在一旁示范指點。通過半天時間下來,胡海文深有感悟:“涇陽茯茶的產生,源于涇河地區特殊的氣候、水文環境,更源于它古老的制作工藝。學做茯茶讓我感受到了古法技藝的魅力,也讓我感受到了秦人務實、包容、有擔當的精神風貌。”
涇陽茯茶歷史悠久,明、清時期曾為“陜引”“甘引”之主要茶品,沿絲綢之路遠銷西北各省及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曾被譽為西部人的生命之茶、長壽之茶,它的出現,使陜甘茶馬古道與安化茶馬古道相銜接,演化為陜、甘、湘茶馬古道,貫穿了幾乎大半個中國。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茯茶的發源地,近年來,涇河新城圍繞“揚茯茶文化,展茯茶之都”的總體思路,堅持為企業搭平臺、創路子,不斷加大茯茶品牌和茯茶文化的宣傳力度,多措并舉提升茯茶產業的影響力和發展潛力,推動茯茶產業做大、做強、做優。
茯茶鎮夜景 供圖 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管委會
涇河新城管委會作為管理部門,為了重塑涇陽茯茶產業輝煌,打造涇陽茯茶“天下第一磚”的歷史品牌,成立了茯茶產業發展辦公室,引領規范涇陽茯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在保護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涇河新城積極推進茯磚茶生產機械化、標準化、清潔化、規模化發展,積極拓展市場領域,恢復、挖掘、探索、創新、弘揚涇陽茯茶文化。2015年8月19日,以涇陽茯茶文化和關中民俗文化為依托的特色小鎮項目——茯茶鎮正式建成開放,分散在涇陽各地的茶商開始在茯茶鎮聚集,茶文化與旅游緊密結合。2019年6月14日,中國茯茶文化博物館文創產業研究基地在涇河新城成立;2019年8月22日,在第二屆國際茯茶產業高峰論壇上,涇河新城發布了《涇河新城促進茯茶產業發展優惠政策(試行)》,為促進茯茶產業發展按下“快進鍵”,涇陽茯茶產業發展迎來“春天”。
茯茶鎮盛景 供圖 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管委會
茯茶是涇河新城的文化標志,它不僅豐富了地域的內涵與風度,也為地區經濟發展帶來動力和活力。截至2018年底,涇河新城轄區注冊的涇陽茯茶企業共有108家,其中生產企業57家,銷售企業51家,千萬以上規模的茯茶企業4家;茯茶產量達7510噸,茯茶綜合產值約20億元。茯茶產業的興起,帶動了茶葉種植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延伸了產業鏈,也是精準扶貧必不可少的產業支撐。
涇陽茯茶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特色產業、涇河新城的特色支柱產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依托產業,正逢千載良機。按照“大西安北跨戰略核心聚集區”的發展定位,涇河新城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歷史機遇,全力加快產業開發。誠如胡海文所言,這座因茯茶興起的新城,正在傳承與創新中,開啟屬于自己與茯茶的時代新篇,涇陽茯茶這一歷史文化瑰寶,也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散發更加燦爛奪目的光彩。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