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群、同學群、家長群、業主群、家族群……
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群”
談業務、約飯局、搞社交、看通知、發廣告……
更多的是方便還是被信息侵擾?
專家
群多不是問題
要懂得優化社交能力,明確社交邊界
近日,廣西玉林一小學家長群內幾名家長討論喝酒,引發一女家長不滿,隨后矛盾升級成為辱罵其他家長。該家長自稱是中國社科院博士,罵戰持續了4個小時,群內老師多次勸停,但無法阻止,老師只好退群。
如今微信群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人甚至有近百個微信群。但其實很多人只是在微信群中存在著,并不一定參加群內發言,也有不少人喜歡在群內討論或轉發信息,當然也有人在群內錯發信息的狀況。
這就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何優化社交能力?群多了如何處理?心理專家認為,想要不影響自己的生活,主要是設定好與人社交的邊界,不能拿生活的邊界去上網。
案例1
學習群里約人曬太陽 尷尬到無人接話
鹿先生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就在前幾天,孩子的學習交流群里有個家長將消息發錯了群,內容是要約人曬太陽,等她發現時已經來不及撤回了。群里其他老師家長也沒有人再回復,這種情況下說不說話都尷尬。”鹿先生說,這是他最近遇到最尷尬的一件事。
鹿先生說,他平時工作比較忙,再加上孩子的學習,所以微信群特別多,一共有95個群,其中與孩子相關的群有近30個,“這95個群基本上都被我屏蔽了,常用的不超過20個。我最討厭在群里發廣告的人,對于微商我會直接拉黑。平時有事需要與人溝通,我也都選擇打電話或者見面說,不喜歡發微信,感覺浪費時間也說不清楚,對方如果沒回復還耽誤事。”
案例2
所有群都屏蔽
最討厭群里的話癆
26歲的王女士在一家企業辦公室工作,“我微信有19個群,常用的只有四五個。我所有群消息都是屏蔽的,也不會主動看群消息,除非有人艾特我,否則一律不看,所以也沒有遇到過尷尬的情況,就算別人有誤發消息我也注意不到。”王女士說,她三年前參加工作,剛工作時加了好幾個工作群,“最討厭群里的話癆,還有兩個人不私信聊卻在群里一直聊,沒一點素質,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所有群都屏蔽了。”
案例3
晚上有人發信息
會屏蔽群聊
21歲的周先生剛工作,“我手機里有12個微信群,常用的5個群,分別是2個工作群、2個朋友群和一個家庭群。目前還沒遇到過特別需要的群,微信群還是挺方便的,搶紅包也很歡樂。不喜歡一個大群里兩個人互相諞很晚,難道不能私聊嗎?對于這種深更半夜還有人在群里發消息的,我會將群會調成消息免打擾。”周先生說,他平時喜歡看電影,有的微博博主說會在微信群更新熱門美劇韓劇電影資源,“有的加進去并沒有資源共享,而是很多人在里面發小廣告,這種就很討厭。”
案例4
曾錯發信息
群里喊“爸爸”
32歲的張女士在一家設備公司工作,提到發錯群的經歷,張女士“噗”的一聲笑出來,“說起來還挺有意思的,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我那會兒上初中,當時還沒有微信,大家都用QQ。那天我們班的QQ群里正在熱聊,我當時剛好找我爸有事,沒注意點進了班級群,我發了‘爸爸’兩個字,接著就跳出來了很多自稱爸爸認領閨女的人,群里一下就沸騰了。”
至今張女士大學畢業后已經工作10年了,微信顯示有66個群,“我都沒想到我加了這么多群,平時常用的只有幾個工作群和家里的兩個群。”張女士說,自己的朋友圈已經關閉,因為很多東西都是無效社交,平時工作又經常加班,自我的生活時間本來就不多,她就把所有群都屏蔽了,只進行選擇性回復。
案例5
91個群聊
常用20多個
45歲的馬先生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我有91個群,常用的20個左右,工作群學習群都有,每個群都是專門的群,一般很少有人在群里說無關的事。最討厭在群里發廣告的人,還有那種不管誰說個啥都阿諛奉承的人。”馬先生說,小區物業群里也經常有熱心人,有的人廢話太多愛刷屏,會讓人錯過真正有用的消息。
>>專家說法
“怒懟的女博士”
不僅易激惹
與性格潔癖也有關系
日本中央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王劍婷說,對于廣西玉林家長群中女博士的行為,她分析認為和學歷無關,“和她當天自身的情緒有關,小事情激發大憤怒。她想表現自己的強大,別人的行為不符合她的標準時,就會易激惹。”王劍婷說,一方面是間歇性暴怒,和路怒癥的人有相似之處,焦慮值高,制怒能力差,另一方面是性格潔癖,通常比較偏執,要求自己優秀,具有強迫性人格特質,同時會搬出身份、后臺去壓制別人,這種人往往是因為自卑才會這樣去武裝自己,有不足才會要去表現,“自卑和焦慮是每個人進步的動力,但過度了便屬于病例型特點,因一點小事情憤怒持續4小時是很難的。”
群多不是問題
重要的在于如何選擇關注點
王劍婷認為,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社交平臺不再只是信息平臺,“比如微信,最早的功能是傳送信息,如今功能擴大化,也是商業平臺,要多元地看待微商,無法單純地說微信里發廣告是對或是錯。有人會覺得工作、廣告太過于打擾生活,可以把微信分開,不同的社交賬號添加不同的人,也是一種整理方法。”王劍婷說,有的人加了近百個群聊,但很可能里面都是沒有人交流的無效群,而且很多群很久都不會點開,“如果有困擾,無關的群聊可以隨時退群。所以群的多少不代表困擾的多少,這個數量和職業性質相關。每個人在群聊中被什么干擾,取決于個人的關注點。”
如何優化社交能力?
不能拿生活的邊界去上網
王劍婷說,人在群聊中應該明確怎樣設定與人交往的邊界,這也是優化社交能力的一個方法,“與人交往的基本應該是不給人添麻煩,如果你覺得別人打擾到了你的底線,那你首先應該搞清楚你的底線是什么。有的人會認為,別人應該為我服務、應該滿足我的標準,那與人交往的邊界會無限蔓延、放大,環境不同,邊界也是不斷變化的,不能拿生活的邊界去上網。”
同時,王劍婷認為,以前人們覺得打電話最便捷,如今社會發展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貿然打電話反而不禮貌,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在干什么,所以不是緊急到需要打斷對方手頭上的事的情況,一般人們都很少打電話。
夸夸群是解壓方式
但盲目夸贊會讓生活更殘酷
前一段時間微信夸夸群很流行,如今已鮮有人提起。對此,王劍婷說,夸會帶來安慰,每個人都需要這種情緒,最近比較流行的喪的表達方式和夸有些相似,都是解壓和宣泄。“但夸有一個問題是會抬高對周邊人的不接納,減少自身反思,沉浸在盲目的夸贊中會讓人的接受閾值發生變化,如果閾值改變對生活是破壞性的,脫離夸夸群后只會覺得生活更殘酷。” 華商報記者 佘欣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