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人物)“柑橘院士”鄧秀新:雙腳沾滿泥土 吸取大地力量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電 題:“柑橘院士”鄧秀新:雙腳沾滿泥土 吸取大地力量
中新社記者 郭曉瑩
“我今天走了一萬多步咧!”一進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鄧秀新就笑著向記者“炫耀”自己遛彎的“成績”。
鄧秀新一直有步行的習慣,“全國柑橘產區設有28個綜合試驗站,我每年都要去十幾個站,走不動路可不行。”
鄧秀新是現代農業(柑橘)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引領中國柑橘基礎研究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的領軍者。因為他,國產鮮食柑橘全年不斷檔供應變為現實。
面對成就,鄧秀新說:“我只是生逢其時,國家對‘三農’的重視與支持,給科研人員提供了為農業服務的機會和舞臺。”
鄧秀新學的是農業,研究的也是農業,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鄧秀新思維敏捷,談吐風雅,說的也都是農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鄧秀新考入華中農業大學,師從中國柑橘學泰斗章文才教授,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先后擔任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園藝系主任、校長等職。2007年,46歲的鄧秀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柑橘院士”由此得名。2018年,鄧秀新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鄧秀新說,在幾十年的學習和工作中,章老先生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堅持科研服務生產實際的作風,對他影響至深。
攻讀博士期間,鄧秀新與導師商量后,從柑橘生物技術的研究突破,攻克了柑橘原生質體培養及植株再生技術,使中國成為繼以色列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個獲得柑橘原生質體再生植株的國家。此后,鄧秀新帶領團隊又在全球率先完成了甜橙基因組序列圖譜的繪制與分析,破解了甜橙基因“密碼”。
鄧秀新并不滿足于實驗室的科研成果,他深知,柑橘往往生長在山區和貧困地區,也因此成為扶貧的主導產業,科研成果最終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有意義和價值。
在牽頭組織國家“948”重大項目過程中,鄧秀新篩選出適合長江流域栽培的“紅肉臍橙”“紐荷爾”臍橙,以及晚熟的“倫晚”臍橙等柑橘品種,并大范圍示范推廣預植大苗定植技術,實現了中國柑橘品種的更新換代和產業升級。
擔任“國家現代農業柑橘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后,鄧秀新主導構建了一個與世界柑橘技術先進水平同步前行的果樹學科體系和團隊。如今,從資源到品種培育、新栽培模式的創新,到產后處理,再到市場營銷,鄧秀新及其團隊的研究覆蓋了整個產業鏈。
回顧半生,一個“農”字貫穿了鄧秀新的履歷。時至今日,他已連續擔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年近花甲卻依然在積極為農業發展建言獻策,為“三農”發聲。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已近尾聲,鄧秀新的日程卻已經排滿了。“三四月份要找我,得去贛州、三峽庫區和云南瀾滄等地了。”
他說,農業科研創新永遠在路上,只有沾滿泥土的雙腳,才能充分汲取大地的力量。(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