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甘肅甘南藏區鄉村醫生旦正草(左一)正在為病人取藥。(資料圖) 鐘欣 攝
(兩會人物)甘南藏區“馬背醫生”的“六個心愿”
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丁思)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桑科鄉曼瑪村鄉村醫生旦正草今年47歲,仍騎著馬穿梭在草原上,為牧民把脈診斷,當地人都稱她為“馬背醫生”。今年,她帶著“六個心愿”來參加全國兩會。
出生在牧區的旦正草,家中兄弟姐妹眾多,每逢只要一個人感冒,全家都被傳染,“一家人都很難受,那時候醫藥很緊缺,我們就不停地喝開水,記憶很深刻,我當時就想,我以后要能當一個醫生就好了。”全國兩會期間,旦正草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說。
1994年,22歲的旦正草在甘肅省衛生學校讀書,學習一年后回到甘南草原,并在當地縣婦幼保健站學習,“在婦產科、兒科都學習過,算全科醫生了。”
學習7年之后,2002年,她回到家鄉,在當地開了第一個診所。“剛去的時候,交通不方便,遇上下雪天更是艱難,病人不能來診所,只能我騎著馬去看診;電話也沒有,聯系很不方便;鄉里還時常停電。”回憶起過去的艱辛,旦正草很感激現在醫療條件的改善。
她說,“從我開診所以來,草原上缺醫少藥的條件得到了根本的改變,我見證了這一切,對家鄉有了更深厚的感情,自己也時常力所能及地幫助牧民。”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基層食品藥品安全、幼兒基礎教育、生態保護、人才培養等都是她關注的重要議題。
對于食品安全,旦正草建議,“食品藥品的安全應該要警鐘長鳴”。她說,“病從口入”,現在低級食品始終存在,邊遠山區群眾文化水平低,對有些食品藥品的鑒別能力差,尤其是兒童吃了這些不合格的產品生病較多,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教育和監督管理,從源頭上治理問題是關鍵。
對于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范圍,旦正草說,鄉村醫療條件有限,很多牧民不得不去大城市醫院看病,無形中增加了群眾看病的成本;還有一些高檔藥品不在報銷范圍之內,因病致貧仍是家庭貧窮的原因之一。對此,她建議提高醫院報銷比例,部分高價藥也應列入報銷范圍。
教育方面,旦正草建議,“要讓藏區的孩子們從小接觸傳統文化。”她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特別是要用自己的母語來理解傳統文化。建議從幼兒園開始注重母語的應用,母語是本民族文化傳承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對于生態保護,旦正草說,這幾年,甘南藏區在國家實施生態保護執行草場獎補政策以來,在政府的監管下各類牲畜有計劃地減量,群眾對草畜平衡的認知度不斷提高,也增加了獎補資金。為了進一步增強草畜長久平衡,從根本上解決草畜矛盾,鞏固草畜平衡,希望進一步增加獎補資金。
對于鄉村醫生人才培養,旦正草也有自己的擔憂,“從甘南走出去的醫生都不愿意再回來,外面的醫生又不適應這里的環境,也不愿意來,導致鄉村醫生非常緊缺。”她說,希望國家能夠“定向培養”,重視培養本地醫療人才,讓鄉村醫生隊伍扎根基層。
“我最大的心愿,希望相關部門對我們這些群眾認可的老村醫,能夠給予自行開診所的資格。”旦正草說,“目前鄉村醫生由鄉衛生院統一管理,加上45歲以上沒有養老保險,自己考行醫資格證有的考不上,自力更生又不行,放棄鄉村醫生這個職業又舍不得。”
旦正草說,希望國家能對偏遠山區條件艱苦的村醫,因地制宜地對待,批準老村醫可以自己開診所,“這是我最大的心愿了。”(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