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焦曉鵬 李洋 記者 韓永國)咸陽渭城區在全區探索實行黨員“五聯管”工作法(即:在職黨員“雙重管理”、居民黨員“直接管理”、離退黨員“服務管理”、流動黨員“聯合管理”、下崗失業黨員“重點管理”),充分發揮黨員在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在全區初步實現社區組織、黨員帶頭、黨群共創、多方參與、良性互動的工作模式。
在職黨員“雙重管理”
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志愿服務群眾活動,采取單位黨組織主體管理、包聯社區黨組織協助管理的方式,實現在職黨員“雙重管理、雙向服務”。建立信息臺賬,實現雙向知曉。依據《渭城區在職黨員志愿者注冊登記表》,由社區黨組織建立在職黨員職業特長、認領服務崗位、可提供服務時間等信息臺賬,做到社區對在職黨員知人數、知職業、知特長。通過“智慧黨建”、微信群和社區“心愿墻”、“心愿樹”線上線下兩種途徑,宣傳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的理念、宗旨及目標,確保在職黨員知社情、知民情、知需求,保證社區需求與黨員服務相互銜接、無縫對接。推行雙向評價,促進作用發揮。推行在職黨員服務承諾、積分兌換、“三單制”等制度,圍繞“五個一”(認領一個服務崗位、提出一條合理建議、聯系一戶困難家庭、爭當一名服務標兵、參加一次社區黨組織生活)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在職黨員在八小時以外的社會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按照“年初承諾、日常踐諾、每月積分、年底評議”“四位一體”的黨員管理考核制度,將黨員的承諾、踐諾、評諾情況作為年度考核評優依據,實現在職黨員參與活動管理透明化、實效化,把黨員參加活動和作用發揮積分與基層黨組織活動積分相掛鉤,形成互動影響、互相牽制格局。根據服務時長制定積分兌換規則,實現志愿服務“愛循環”,通過“群眾點單、支部下單、黨員接單”的服務模式,不斷完善在職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途徑渠道,為黨員發揮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強化雙重反饋,確保服務實效。通過推行“網絡+網格”(“智慧黨建”平臺“群眾通道”、網格管理員入戶征求意見)工作模式,全方位征集居民對志愿服務的知曉率及滿意度;社區黨組織根據服務對象反饋結果,對黨員志愿服務項目及時長進行審定,如實填寫《黨員志愿者服務證》意見,并通過聯席協商會議等形式向單位黨組織反饋在職黨員有關情況。單位黨組織定期組織在職黨員開展座談,交流社區服務的感受和體會,通報社區黨組織反饋結果,確保服務有實效、群眾得實惠。
居民黨員“直接管理”
遵循“便于管理、服務到邊”原則,將全區55個社區劃分成302個網格,實現居民黨員“直接管理”,不斷增強居民黨員在黨意識,為其搭舞臺、找事干。設崗定責,讓黨員有責任感。在每個網格建立黨小組,實現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小組四級黨組織覆蓋,以黨組織覆蓋引領實現工作服務全覆蓋。在社區黨組織中廣泛開展定責上崗活動,積極開展立足崗位“做奉獻”活動,實行“一人一崗”,設置“安全巡邏崗”“衛生監督崗”“矛盾調解崗”“技術服務崗”“黨員示范崗”“業務技能崗”“服務標兵崗”等,讓每名黨員對號入座,最大程度發揮作用,增強黨員比作風、比貢獻、比積分的積極性。同時,在網格黨小組開展志愿服務“暖民心”活動,每月深入社區、生產一線、群眾身邊開展普法宣傳、社區義診、衛生整治等活動,發揮黨員作用,提升群眾對黨員形象的滿意度。精細服務,讓群眾有貼心感。街道、社區黨組織根據群眾實際需求,在黨群服務中心(站)設置群眾接待室、綜合活動室、閱覽室、培訓室、談心談話室、四點半課堂等,開展政策咨詢、知識教育傳播、活動場所共享、接納群眾入黨申請、接轉黨員組織關系、困難群眾幫扶、志愿者活動、常用工具借用等服務,為廣大群眾提供信仰關懷、人文關懷和生活關懷,初步實現“群眾有困難、可以去求助,群眾有煩惱、可以去訴說,群眾有困惑、可以去咨詢”的黨群互動幫扶聯系模式。
離退黨員“服務管理”
針對單位離退黨員人數較多、管理分散的特點,每個街道社區成立離退黨支部和離退黨員“特長愛好”黨小組,努力實現離退黨員“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流動不流失”,充分發揮“夕陽紅”作用。豐富學習內容,提升思想境界。聚焦離退黨員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精選學習內容,通過上門送學、召開專題報告會、聯誼會、座談會等形式,開展學習交流。區委組織部每年為離退黨員訂閱《陜西日報》、《當代陜西》、《陜西老年報》等黨報黨刊,免費發放黨員電教專題片,激發離退黨員學習熱情,不斷鞏固提升離退休黨員思想境界。關心日常生活,增強服務意識。積極開展離退黨員“五必訪”活動(即黨員生病必訪、黨員有困難必訪、黨員不參加活動必訪、群眾對黨員有意見必訪、老黨員亡故必訪),使離退黨員可以時刻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同時,逢“七一”、重陽、春節等重要節日,分層分類走訪慰問離退黨員,征求意見建議,解決實際困難,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勁,離退黨員的政治歸宿感得到不斷增強。搭建服務平臺,展現離退黨員風采。從離退黨員的身體狀況、個人特長、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出發,在堅持自覺自愿、量力而行的前提下,積極組建離退黨員“文化藝術自樂班”、“志愿服務隊”等社會組織,參與組織群眾文化娛樂、調解鄰里矛盾糾紛、文明城市創建、治安巡邏等活動,離退黨員真正成為了民情聯絡員、社會宣傳員、矛盾調解員,余熱得到充分發揮。
流動黨員“聯合管理”
針對流動黨員“來去難掌握、管理難落實、教育難適應、活動難開展、作用難發揮”的問題,構建區委、黨(工)委、黨支部“三級聯管”的聯動共管機制,實現流動黨員“聯合管理”。建組織,為流動黨員“建家”。按照“分散、靈活、方便”的特點,因地制宜,設置“組織”。在4個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流動黨員服務站,在社區黨群服務站設立流動黨員服務臺;同時,延伸網絡觸角,在“智慧黨建”平臺中設置“流動黨員找組織”欄目,通過平臺,高效地為流動黨員找“家”,真正實現黨員流動到哪里,黨的組織就建到哪里。強教育,讓流動黨員“想家”。社區黨群服務站設置談心談話室、圖書閱覽室、電教播放室等,為流動黨員提供固定活動陣地,通過在陣地開展獻計獻策、座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組織學習活動,讓在外流動黨員有了組織歸屬感。同時,通過“智慧黨建”平臺、微信群等網絡平臺,把黨課內容、黨建工作動態、遠程教育視頻等學習資料發送至外出流動黨員,組織黨員自我教育,在黨組織與流動黨員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重管理,使流動黨員“守家”。實行報告登記制,登記掌握流出黨員具體方位,要求黨員外出及時向所在支部報告,說明外出的原因、時間、去向,支部建立“流動黨員登記臺賬”,建立黨員檔案,實行動態管理。推行流動黨員專人聯系制,確定支部書記、支部委員作為流動黨員聯絡員,每人聯系5至10名流動黨員,對黨員進行跟蹤聯系和管理,確保流動黨員在外“不失聯”。每年年底,對外出黨員參加組織活動、完成各項任務、交納黨費等情況進行民主評議,增強流動黨員在黨意識。優服務,讓流動黨員“戀家”。針對流動黨員,社區定期開展走訪慰問、困難幫扶等各類活動,及時了解流動黨員群體具體情況,積極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為流動黨員提供免費職業介紹,確保流動黨員留得住、愿意留。
下崗失業黨員“重點管理”
針對下崗失業黨員“管理難、教育難、就業難”等問題,及時跟蹤服務,加強關愛幫扶,實行重點管理,著力破解下崗失業黨員教育管理難題。理順組織關系,解決管理難問題。堅持從理順黨員組織關系入手,按照就近管理、便于活動的原則,由社區對下崗失業黨員進行登記造冊、建檔管理,全面掌握下崗黨員姓名、住址、家庭狀況、聯系電話等詳細情況,保證黨員下崗不離黨。對選擇在轄區自主創業的,由原所在支部進行管理;對在家待業的,及時將其黨組織關系接轉到居住地社區黨支部;對長期外出務工的,由所在黨支部將其納入流動黨員進行動態管理。注重管控結合,解決教育難問題。針對黨員下崗后去向不定、聯系不便的實際,堅持把宏觀管理與動態控制相結合,對全區下崗失業黨員進行摸底排查,準確掌握每個下崗失業黨員的去向,當前生活和工作狀況。對在家待業的,采取送學上門,定期電話聯系溝通的方式,引導他們參與黨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對在外地務工的,社區黨支部采取網上送學、在線交流等方法,引導教育其及時學習,了解掌握黨的方針政策,有效解決下崗黨員教育難題。強化技能培訓,解決就業難問題。針對部分下崗失業黨員存在失落、悲觀情緒的問題,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和政策宣傳,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采取家訪、談心等方式,了解下崗失業黨員的基本狀況,在就業、低保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及時幫助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同時,舉辦技能培訓班,提升下崗失業黨員的再就業能力;提供再就業信息,聯合區人社局舉辦再就業招聘會,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下崗黨員就業,讓下崗失業黨員充分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