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探親訪友之余,通勤半徑成為熱聊話題之一。最新數據顯示,深圳等一線城市上班族通勤半徑短,西安通勤空間半徑27公里。業內人士認為,以“一小時生活圈”為代表的通勤距離也是城市競爭力的體現之一。西安通勤空間半徑相對合理
近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百度地圖慧眼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通勤半徑最長的城市是北京、深圳和重慶,這三個城市的通勤半徑都是40公里;其次是上海,通勤半徑39公里,天津通勤半徑37公里,排在第五位。西安通勤空間半徑為27公里,在10個特大城市里排在第9位,通勤半徑小于重慶、天津、杭州、南京、沈陽、鄭州、成都等城市。
根據滴滴出行發布的數據顯示,32公里是中國大城市普遍的通勤極限半徑,2019年百度地圖得出的通勤極限半徑變成40公里。隨著交通技術升級,城市通勤半徑不斷突破,從汽車時代邁入軌道時代后,城市通勤極限半徑增加了10公里。深圳2019年通勤空間半徑擴大至40公里,和北京一樣,全國最高。
平均通勤距離是指上班地方距離住的地方直線距離平均值。在一線城市中,深圳的平均通勤距離最短,為8.1公里,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屬于中等水平。隨著大灣區軌道交通日益完善,一小時生活圈逐步形成,深圳的上班族一般不會跑很遠,浪費在路上的時間相對少。
“以前一些單位和職工住房、學校等距離比較近,后來多次改革,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居住地和工作地分離,相對來說,西安通勤空間半徑是相對比較合理的,特別是地鐵線路不斷完善,上下班比較方便。”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對華商報記者分析。
通勤能力是城市競爭力要素之一
對上班族來說,找工作、開展工作必須考慮通勤時間。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陜西省物流學會副會長郝淵曉表示,“在新一輪城市競爭和引才過程中,交通和相關配套是重要的基礎設施,西安、陜西可打造’三個經濟’升級版。”通勤是城市競爭力的體現之一。近年來,西部的成都等城市加大規劃和建設,不斷招才引智,帶動了城市發展。西安具有諸多優勢,要鞏固和提高國家綜合性交通樞紐地位,加強在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帶動作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更加宜居更加開放。
“交通出行事關民生,關系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乃至企業運轉效率。通勤能力是城市競爭力要素之一,關系到城市營銷、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要完善’一小時生活圈’。”西安財經評論人士王建紅認為,通勤能力對城市來說非常重要,高效便捷的通勤有利于減少擁堵、縮減時間成本、提升經濟效率。西安的城市骨架擴大,對通行效率和交通布局有了更高要求。一些地方建設辦事大廳一站式服務,鼓勵企業就近建設職工宿舍、生活配套等,可以減少大跨度長距離的移動。長期來看,還需根據城市格局優化功能空間,更加高效合理,降低對通行半徑的依賴,方便居民的工作生活。 華商報記者 黃濤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