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市政協經濟委
根據延安市政協年度協商工作安排,從5月中旬開始,市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會同市扶貧局、教育局等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協,圍繞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專題,先后到志丹、吳起、富縣、宜川、延長、子長等6個縣市、26個鄉鎮,50多個村組、企事業單位、合作經濟組織和貧困戶進行實地調研,召開市級扶貧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座談會和扶貧部門專題座談會,緊扣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主題,就延安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行交流探討,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存在問題
(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滯后。一是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人口向城市加快集中,全市城市化率(縣城居住率)平均達到60%以上,30歲以下青年基本沒有留居鄉村或返鄉創業的意愿,40歲左右青壯年勞動力多數在城鄉兩頭跑,農村“空心化”趨勢加快,人口居住分散,農村土地資源、住房、公共設施閑置率不斷上升,整合“空心化”村莊、集約化利用農村閑置資源缺少統籌規劃。二是農村留守人口“老齡化”加快。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多,留守人口“老齡化”,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50歲以上占到70%左右,發展現代農業、振興鄉村缺少人力資源規劃支撐。三是農村發展活力不足。農村綜合改革制度機制創新不夠,政策導向不夠超前,規劃引領作用不明顯,激勵措施不夠有力,留守人口發展生產積極性不高,對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生產、舉辦社會事業的吸引力不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缺乏活力和后勁。
(二)產業發展帶動農民穩定增收的能力不強。一是現代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產業投入不足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抵抗自然災害、市場風險能力脆弱。二是農村經營方式創新發展不夠,集體經濟薄弱,農業產業化新型經營主體實力弱小,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緩慢,“企業+農戶”緊密的經濟利益鏈接機制不完善,接納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足。三是貧困戶產業規模小,技術管理水平低,經營性收入還不穩,抗擊自然與市場風險能力不強。有些貧困戶經營收入占比不到30%,轉移性收入占到70%以上。部分貧困戶的蘋果等長效產業還未見效,短期產業不穩固。四是轉移就業貧困勞動力普遍年齡大、技能低,培訓提升難度大。易地搬遷就業基地、社區工廠實力弱小,接納就業能力不強,制約穩定就業和穩定增收。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待持續提升。一是扶貧攻堅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政策主要面向貧困村,使非貧困村與貧困村在水路電、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逐漸拉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設施補短板任務繁重。二是農村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貧困村基礎設施運營維護后續投資保障機制不夠健全。三是部分貧困村安全飲水保障水平低,通信網絡信號覆蓋不全面、不穩定。
(四)鄉村教育質量和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較難。一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貧困家庭兒童就學負擔較重。二是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短缺,難聘人、難留人問題普遍存在。村醫醫務水平有待提高,收入普遍較低,醫務室作用發揮不充分。三是鄉鎮醫院醫療設施設備短缺,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不高。
(五)鞏固脫貧政策措施落實還需加大力度。一是扶貧攻堅大數據平臺監管體系需要完善,政府出臺的“十條”鞏固長效機制政策需要進一步細化措施方案、加快落實落地。二是扶貧專項資金、集體經濟互助基金等監管與績效評估需要加強,脫貧鞏固政策應加快由“輸血扶貧”向“造血扶持”激勵發展機制轉變。三是在冊貧困戶還有5062戶8745人,73%以上是因病因殘致貧,需要瞄準突出問題,進一步精準施策,保證如期脫貧。
(六)社會保障長效機制還需銜接完善。一是教育資助扶貧政策、健康扶貧慢性病和大病救助政策延續需要盡快明確細化,并向相對貧困人口拓展,銜接機制需要加快制定。二是兜底扶貧、民政最低生活保障、災害救助等政策應加快統一融合。三是養老保障需要全面加強。貧困人口老齡化嚴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60歲以上的占68.3%,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需要加快建立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意見建議
(一)堅持目標導向,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要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導向,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總體要求,做到不返貧、不致貧、能發展,確保到2022年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的鄉村振興規劃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做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優化完善工作,防止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要堅決防止和克服松懈思想,以精準扶貧機制、方法、作風抓好脫貧成果鞏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施。
(二)全面加強鄉村規劃建設。一是科學規劃建設鄉村。堅持“建設提升中心村、保護發展特色村、改造治理一般村、撤并搬遷一般村”的思路,科學規劃確定村莊類別,綜合考慮村莊人口、自然資源、歷史遺跡、人文傳承、區位優勢因素,精細編制村莊建設方案,梯次推進鄉村建設,特別是要加快“空心村”撤并步伐,提升閑置資源資產利用率。要遵循全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區”分離的思路,統籌利用生產空間,合理規劃生活空間,確保農村居民住得安全、住得舒適。二是加快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扎實搞好三排查三清零“回頭看”工作,對安全飲水、電路網等公共服務設施不達標的村組,要建檔立卡,設立項目庫,制定建設計劃,分步組織實施,限期提升達標,保證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三是加強人居環境整治。要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村莊清潔凈化要完善垃圾收集分類、給排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綠化美化要以農家菜園、鄉土特色、自然風貌為主,不求園林化,但求生態化。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以田間地頭、蘋果園區、棚栽業園區為重點,全面清理農膜、秸稈、廢舊果袋等垃圾,有效利用和科學處置農業生產廢棄物。鞏固提升退耕還林成果,加強天然林保護,扮靚綠水青山。深化“廁所革命”,合理選擇改廁模式,引導農村居民建設室內水沖式衛生廁所,以示范戶帶動整村、以示范村帶動全域。
(三)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鞏固成果首要舉措。一是持續加大農業產業的投入力度。加強農田水利、基本農田整治、防凍抗旱、現代農業生產裝備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能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和生產體系,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二是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樹立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就是扶持農業農民、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理念,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強農村互助基金運營管理,創新財政扶持模式,完善財政扶持資金量化到戶、入股企業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加快建立完善企業與農戶緊密的利益鏈接機制,增強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和容納就業能力。三是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三變”改革步伐。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產權制度體系,提高土地流轉收益,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振興農村。加大農村社會化生產服務組織扶持力度,努力破解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土地碎片化、產業效益低等問題,加快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四是對已經建立長效產業的貧困戶,繼續加強生產技術、經營能力培訓,促進規模擴張和效益提升。對于產業規模小、周期短、門類多樣化的村戶,要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加快優化調整,提高規模效益和市場品牌競爭力。五是以精準識別的方法,開展對偏遠川道、山區等產業薄弱區域的農業產業布局調查研究,制定高效農業發展規劃。借鑒富縣葫蘆河流域產業多元開發的做法,加大高效產業的扶持培育力度,防止出現新增貧困村戶。
(四)加強鎮村教育醫療服務能力建設。一是推進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改造提升村衛生室,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體系,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二是加強基層衛生防疫隊伍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村醫定期培訓機制,提高醫務人員收入待遇,激勵醫務人員安心在基層工作。三是調整優化鎮村義務教育格局,統籌教育資源,積極破解鄉鎮教育“空殼化”、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切實做好控輟保學工作。
(五)健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一是進一步精準識別審定無贍養、無勞動能力等特殊困難群體,整合兜底扶貧、低保補助等政策,建立完善政府兜底保障體系,實行應保盡保。二是整合民政、人社、教育、社會公益等力量,建立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災害、大病、上學等社會救助體系平臺。三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強化家庭贍養責任,按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要求,提高養老基金繳納標準和供養標準,建立城鄉統一的高標準養老保險體系。四是逐步提高農村個人醫保基金繳納和財政補助標準,建立完善城鄉統一的醫保和慢性病報銷體系,提高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水平。
(六)持續加強鞏固脫貧成果工作長效機制建設。一是堅持“五個不減”的要求,對貧困戶做好扶上馬、送一程的后續扶持鞏固工作,持續做好對建檔立卡脫貧戶的動態監測,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返貧。二是加快推進由扶貧攻堅戰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轉移的銜接工作,利用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方法,增強扶貧大數據平臺的職能,開展對相對貧困群體的全面動態檢測和動態建檔立卡工作,建立預警機制,有效防止致貧。三是加強扶貧綜合協調、監督管理、考核評估工作,搞好統計精準銜接,建立政府“十項長效機制”政策落實督查制度。四是建立農村相對貧困人口信息采集體系和報送制度、年度評估動態管理制度,建立統一的鄉村振興綜合項目庫,完善財政投資項目績效評估制度,提高項目實施成效,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堅實基礎。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