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由陜西歷史博物館和陜西華夏文化創意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推出的《2021陜博日歷·花舞大唐》正式發行。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錢繼奎, 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侯寧彬,陜西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晉,陜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王金青,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雅妮,陜西華夏文化創意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朱先慧,日歷主創人員以及陜歷博干部職工參加發行儀式。
1970年10月5日,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處文物窖藏因為建筑施工而重見天日,并驚呆了現場所有人;50年后的今天,何家村窖藏文物的價值,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淡忘,反而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百年來唐代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一直吸引著學界的不斷探索和越來越多公眾的關注。這批唐代最著名、最精美的文物所舉辦的展覽“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文物展”,也成為陜西歷史博物館最受觀眾喜愛的展覽。
《2021陜博日歷·花舞大唐》項目總負責、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雅妮介紹,《2021陜博日歷·花舞大唐》從何家村出土的上千件窖藏文物中,挑選了300余件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并將三件“移居”國家博物館的文物也“請”了回來,實現了何家村窖藏精品文物難得的一次“團圓”。日歷編撰團隊重視對何家村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修正了許多固有認知,也闡述了很多全新的觀點:經過科學檢測,確認了何家村窖藏寶石的成分;凸紋玻璃碗可能是源自唐代罽賓國(今克什米爾一帶)而非波斯;鎏金銀羽觴、鎏金銀匜、銀盤的性質可能是禮器而非實用器……項目團隊將專業、權威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動、流暢的語言,并通過西風東來、禮儀習俗、金銀滿筵、杯盤交錯、服食求仙、金石永固、玉帶環腰、金篦花鈿、國庫遺珍、錢幣薈萃、煥然成章和鈿鏤之工十二個富有邏輯的篇章,對文物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勾勒出唐代社會東西文化的交融、環帶珠釧的華美、仙經道術的虛誕、章紋鏤刻的巧致,寶貨珍泉的沿革等等,最終勾勒出一幅反映盛世大唐社會生活的精美畫卷。
“近年來,陜西歷史博物館著力加強對于館藏文物的‘活化’工作,將珍貴的文物、豐富的研究成果與博物館文創產業相結合。2017年以來,陜歷博分別以 ‘大唐長安’‘絲綢之路’和‘彩陶’為主題,編輯出版了《陜博日歷·大唐長安》《陜博日歷·絲路輝煌》和《陜博日歷·彩陶中華》,逐漸實現了《陜博日歷》的品牌化發展。”龐雅妮表示,“花舞大唐”是對何家村窖藏遺寶的生動詮釋,也是對盛唐社會風貌的藝術解讀。在何家村窖藏發現50周年這一重要節點誕生的《2021陜博日歷·花舞大唐》,是陜歷博兩大文創IP——《陜博日歷》、“花舞大唐”的首度合體,是《陜博日歷》品牌化進程中的新拓展,也是對 “花舞大唐”IP的又一次落地實踐。 記者 趙爭耀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