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米,是一塊液晶面板從自家廠房出來,進入到下游企業的距離。
在咸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一條世界首創的長88米的空中連廊,一端是咸陽彩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8.6代液晶面板生產車間,一端是全球最大的顯示器制造商——冠捷顯示科技(咸陽)有限公司的裝配車間。
按鈕開啟,一塊塊液晶面板“歡快”地在空中連廊的傳送帶上“走過”。上下游企業被即時連接。
這是咸陽市加快推進產業集群、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動一幕。
看項目、找差距、比質量、促發展。11月11日下午,全省2020年重點項目觀摩活動走進咸陽高新區,著眼如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怎樣引龍頭、育集群、促轉型,聚焦我省電子信息產業和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集群布局:投入一把石英砂,產出一臺電視機
“你們知道從一把石英砂投入到整臺電視機出廠,生產線上需要經歷多少路程嗎?14公里。”
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CEC)咸陽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生產車間,咸陽彩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忠國的一句話引起了觀摩團的興趣。
如何盡快實現“投入一把石英砂,產出一臺電視機”的全產業鏈集群布局,咸陽正進行著火熱的實踐。
2012年,彩虹集團整體并入CEC。陜西省委、省政府及咸陽市委、市政府與CEC多次溝通協商,確定在咸陽建設一條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咸陽電子信息產業迎來轉型發展的機遇。
從確定建立這條生產線起,就意味著它肩負著不同尋常的使命。
“這是咸陽歷史上第一個投資超過百億的企業,是西北地區唯一的液晶面板生產線,被稱為‘絲綢之路第一板’。”咸陽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景雪峰說。
從2016年6月開工建設,到2017年12月點亮投產,再到2018年一二期分別達產,CEC咸陽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創造了咸陽工業項目建設新速度。“目前,項目產品已相繼進入創維、海信、康佳、小米等國內電視整機企業以及三星、LG、VESTEL等海外電視整機企業。”
陳忠國向觀摩團一行介紹,這條生產線帶動了包括美國康寧、臺灣冠捷兩個上下游大企業在內的35家配套企業入駐,直接吸納了3000多名專業人才回流,帶動1萬余人就業,形成了涵蓋上游裝備、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組,以及下游智能終端的完整產業鏈。
“我們是和CEC一起落戶于此的,總投資10億元,是年產400萬臺電視機整機生產項目。園區上下游企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都為我們終端產品品質提供了優良保障,完備的產業鏈也為我們釋放產能提供了支撐。”冠捷顯示科技(咸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定彬告訴記者。
據咸陽市市長衛華介紹,目前咸陽已形成400億元規模的電子顯示產業集群。“十四五”期間,咸陽將繼續強鏈補鏈,用五年時間打造千億級電子顯示產業集群,形成“東有西安三星,西有咸陽彩虹”的全省電子信息產業新格局。未來在陜西投一把石英砂,將產出一臺電視機。
陜西法士特智能制動系統有限責任公司擁有四座聯合廠房及其配套輔助設施。圖為智能機器人正在進行作業。張辰攝
創新布局:我們最大的財富是一群“80后”年輕人
干凈整潔的車間里,幾乎看不見工人。一臺橘色機器人循著固定的線路安靜地行走。一排排自動碼放的藍色箱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每個箱子外面,都有一個二維碼,是追蹤產品去向的“車票”;里面則是生產出來的緩速器,同樣也有二維碼,是產品的“身份證”。
這是咸陽市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內法士特咸陽產業基地項目生產車間的一幕。
這個項目智能化程度高,是打破國際技術壟斷,集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為一體的國內首個緩速器研發生產基地,是法士特全力打造數字化工廠的試驗田和謀求新跨越的先行區。
“一條10億元的生產線只需要10名工作人員。廠區所有員工都是‘80后’,這些年輕人是我們最大的財富。”陜西法士特集團董事長嚴鑒鉑動情地說。
據介紹,該項目已于今年4月完成設備調試并開始批量生產,前三季度已實現產值5.48億元,預計全年可實現產值10億元。項目總投資50億元,三期建成達產后,年產值將過100億元,年納稅8億元以上。
“我們在此建廠,就是希望成為轉型升級的橋頭堡和試驗田,從核心技術、生產經驗、人才儲備等方面為未來打下堅實基礎。由于法士特的拳頭產品重卡變速箱全國占比70%以上,項目建成后必將對咸陽市打造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形成輻射帶動效應。”嚴鑒鉑說。
環境布局:7天簽約,“牽”來產業龍頭
“從2019年6月20日開始洽談,到2020年3月30日正式移交廠房,2020年5月20日首件產品成功下線。該項目在疫情期間創造了7天簽約、150天建廠、50天投產的新‘咸陽速度’。”咸陽市裝備制造產業園招商局局長何華麗說。
何華麗所說的項目,就是隆基5GW單晶組件項目。該項目已經成為咸陽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中輸配電產業的一個龍頭。
“隆基股份作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制造商、A股主板上市企業,落戶咸陽的項目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主要生產單晶光伏太陽能板及組件產品。”隆基股份副總裁李文學介紹。
吸引一家優質企業落戶,不僅需要完善的產業配套,更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與配合。
去年6月初,一則隆基股份打算投資5GW光伏組件項目的信息,讓咸陽再次看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會。
第一時間,咸陽派出團隊與隆基股份洽談,并以其區位優勢、土地儲備及優惠扶持政策,最終贏得了企業的青睞。
目前,14條生產線正在進行技術改造,前三季度已實現產值17.2億元。技術改造結束后,產能將提升10%,年底將達到40億元產值,2021年滿產后將實現產值110億元。
在此項目的帶動下,已有十多家來自江蘇、上海的上下游企業有了投資意向,目前已有6家企業簽約,進一步完善了咸陽的光伏產業鏈布局。
同樣的場景也在正泰集團上演。正泰集團原計劃只在咸陽市秦都區建一個電線電纜廠,最后被真誠的服務打動,把集團在外地的11條生產線全部搬了過來。
一個產業鏈一個鏈長,一個項目一個隊長,全程跟進,全程服務,一人包辦,一網通辦,這已是咸陽市各級政府對引進重點項目服務的標配。
項目是增量之源,發展之本。落戶一個項目,帶動一個鏈條,形成一個集群。唯有抓項目、引龍頭、育集群、促轉型,才能使產業發展從“生產孤島”走向產業集群發展。這正是咸陽的精彩實踐。(王曉陽 周明 王佳偉)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