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賦能現代農業,讓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以及自動控制等尖端技術與農業生產相融。走進楊凌示范區,能夠感受到濃濃的“科技感”與“創新的力量”,展現著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楊凌智慧”。
11月20日,奮力書寫十三五的“陜西答卷”——“發現陜西農業之美”鳳凰網國際智庫行走進楊凌科創中心、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一起“探秘”關于農業的“智慧”之光。
“智慧”助農 豬聯網成農戶豬肉“晴雨表”
“農業發展的出路在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的關鍵是科技創新。”在楊凌科創中心聽完“豬聯網”農業大數據講解后,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天龍講出了這樣一句話。
楊凌科創中心
近年來,生豬價格浮動情況備受關注。楊凌農業以其高質量“種業”基礎及多年來累積的現代農業經驗,聯合官方平臺在生豬產業上為農戶建立了屬于他們的豬肉“晴雨表”——豬聯網。
現場講解員告訴走讀團,截至2020年9月,豬聯網已聚集超過5萬個專業化養豬場,服務339萬專業涉豬人群,覆蓋生豬超6000萬頭,是國內服務養豬戶較多、覆蓋豬頭數規模較大的智能養豬服務平臺,農戶可以通過平臺預判豬肉價格走勢,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這種大數據監測形式提前向農戶預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的不對稱問題,便民利民,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吳天龍博士說。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天龍接受采訪
據了解,楊凌科創中心是“豬聯網”農信互聯大數據平臺監測站點之一,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來,致力于為生豬產業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務,打造生豬產業數字生態平臺。在成功打造豬聯網基礎上,持續發力田聯網、漁聯網,蛋聯網等,將產業互聯網的觸角不斷延伸到涉農各產業。
“科創”惠農 創新技術助推農業總產量
在楊凌科創中心參觀途中,走讀團注意到這里的“種子世界”,一大面玻璃墻羅列著各類貼有編號的農產品種子,掃碼即可查看相關介紹,了解種子相關信息。據介紹,這些都是楊凌農科專家和前輩用辛勤的雙手“栽種”而得,楊凌科創中心將信息錄入大數據后,把它們“珍藏”在這個“基因庫”里。
楊凌科創中心
民為國本,食為民天。講解員告訴走讀團,早前的中國,北方賴以生存的主要農作物小麥,由于種種原因,畝產不足50公斤,農民吃飯都是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洪璋選育的“碧螞1號”創我國單個小麥品種年種植面積最高記錄,毛澤東主席曾11次接見趙洪瑾院士,稱贊他“一個小麥品種拯救了大半個中國”。
查看科創中心內部“種子世界”
“在楊凌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歷程中,還有很多像趙洪璋院士一樣將一生奉獻給農業的專家們,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李振聲院士的‘小偃6號’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及近年來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研究室育成的‘西農979’,作為國家主推品種,已累計推廣1.4億畝??梢哉f,‘楊凌良種’為解決干旱半干旱區域的糧食主品種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的增加了農業種植及產量,讓國人得以‘填飽肚子’。”講解員補充到。
“所以說種子是農業的基礎,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在聽完講解員詳盡介紹后,吳天龍博士感慨到。
追求品質 以智慧創新引領餐桌未來
農作物缺水,只要輕點手機,系統將自動進行補水,農作物生長如何,透過一面屏幕就可詳盡觀察根莖葉脈、系統自動控溫、自動監測溫度濕度、空氣質量......這些技術你是否覺得只是概念?
楊凌智慧示范園智慧云控制中心
直到走進楊凌智慧示范園智慧云控制中心,走讀團才對這些聽說過的技術有了實質了解。據講解員介紹,現在這些“云技術”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成本,也讓農業由傳統轉型為現代,讓過去的“土”農業“潮”起來。
走進智慧溫室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吳天龍博士與走讀團一同走進智慧溫室實地參觀,一排排“沐浴”著溫室陽光的奶油生菜,“一帶一路”溫室里長在“空中”的一串串番茄讓大家贊嘆不已。講解員介紹到:“這里的生菜都是無土栽培,確保高質量產出。”吳天龍博士也說,這里集聚了農業農科智慧,為農業科技創新起到引領作用,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在未來這些技術如果得以完善,推廣至百姓餐桌,將成為保障市民菜籃質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成果,同時也將為中國現代農業的國際推廣打下深厚基礎。
“中東大棚”內專家查看串珠番茄
科技創新,智慧引領。豬聯網、種子世界、智慧溫室、農用無人機……多年來,楊凌示范區“先試先行”,把先進技術、優良經驗傳向四方,用“大智慧”為農業產能保駕護航,用科技創新成果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奮力創造出了屬于楊凌的“農業品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