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一個五年接著一個五年,歷史軸線印刻中國發展足跡。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新目標引領新征程,新使命催發新作為。
未來五年,是陜西加快追趕超越的重要階段。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伴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歷史性機遇,如何內外兼修、穩健前行,是關乎發展方式和路徑的“必答題”。
11月16日,在民建陜西省委會主辦的2020·秦勢論壇上,我省五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共中央“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暢談落地實施路徑,共謀陜西追趕超越新篇章。
改革創新賦能未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中國未來5年乃至15年的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作出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經濟部主任鐘衛國認為,堅持不懈營造風清氣正的營商環境,是我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當下,要進一步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從品牌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質量管控創新等環節加緊補短板、強基礎,培育更多上市企業、500強企業。”
“上市公司、掛牌企業通常是一個地區的龍頭企業,其數量和規模大小可以反映當地經濟發展質量。”梳理“十三五”以來陜西金融業發展脈絡,西安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胡海青發現,我省信貸結構矛盾較為突出,金融機構主要面向國企、大型企業授信,對中小企業給予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夠。此外,熱點行業過度飽和,容易引發“馬太效應”,“導致越有錢的越能得到信貸,越沒錢的越難辦”。他建議,陜西要集中力量打造能源和文化兩個金融業態,發力軍民融合產業,化解地方性金融風險。
涵養文化積蓄力量
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文化”成為高頻詞。
“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也是巨大的人才蓄水池,老百姓參與度高,連帶的企業也多。”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高培中心主任黎荔看來,陜西文旅產業發展存在過度地產化和重資產弊端,導致大量資本沉淀,致使企業沒有能力把錢投到內容上。“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牢牢把握正確導向,把意識形態屬性放在第一位,守正才能創新。”
針對目前陜西全域旅游存在的文旅融合不深、旅游帶動消費效應不強等現實問題,黎荔建議,構建全省文旅產業輕資產發展新格局,打造具有陜西特色的“夜游經濟”,活躍文化演藝市場,緊抓數字科技新引擎,跳出產業局限,實現組織跨界式發展。“明年我們將迎來‘十四運’和建黨100周年,以體促旅、紅色研學游等業態風口來臨,需要提前謀篇布局。”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雷曉康注意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等具體要求,勾繪了“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的發展思路和發力重點。“陜西文化底蘊深厚,教育資源優渥,如何加強公共文化產品有效供給需要細致規劃。”
改善民生描畫幸福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論壇上,民建陜西省委會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分享了有關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調研成果:2018年黃河流域生活用水總量為187.9億立方米,首次超過工業用水總量。可見,城市化加速對水資源格局分配會帶來較大變化。
“從目前釋放的政策信號來看,未來城市群的發展會成為焦點,那么黃河流域大片城市群要發展,將會對現有水資源帶來顯著壓力,與陜西密切相關的就包括關中和陜北。”方蘭建議,應關注黃河流域用水結構指標變化,加快實施關中協同創新、陜北轉型持續、陜南綠色循環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陜北深度參與呼包鄂城市群建設,支持陜南融入長江經濟帶,保障西安、寶雞、咸陽等大城市發展可持續、有韌性。
雷曉康團隊關注民生保障和社會事業發展多年,系統的調查研究讓他對“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建議,“十四五”期間,要將減貧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參與機制,推動減貧方式由攻堅戰向常規減貧轉變,實現減貧對象由農村貧困人口向統籌城鄉減貧的轉變。
“‘十四五’期間咱陜西產業政策重點應是什么?”
“您對數字人民幣有哪些高見?”
“我來自安康,想請教一下全域旅游如何做實?”
……
學習、分享、交流、互鑒中,“十四五”發展新圖景愈加清晰,奮進合力也更顯強勁。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