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府谷縣充分發揮黨建引領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作用,積極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讓農村集體經濟由“輸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轉變,實現村集體經濟產業建得起、立得住、活得好,讓村民能通過集體經濟組織不斷增加財產性收入。
培育新型集體經濟組織
府谷縣在開展“三變”改革的過程中,通過發展思路的、經營模式的創新,選擇村黨組織工作能力強的村推進改革工作,積極實施土地經營權入股,強力推進“三變”改革。
目前,黃甫鎮段寨村、廟溝門鎮西堯溝村、哈鎮硬路塔村3個土地經營權入股“三變”改革樣板村,各項制度健全,有獨立的會計核算機構,村“兩委”和理財小組成員分別兼任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實現了集體決策和透明運營。其中哈鎮硬路塔村將農戶670畝土地入股村集體,采取保底分紅與收益分紅相結合的形式,合作社每畝向入股農民保底分紅100元,土地收益的5%再給土地入股農民分紅,合作社產生收益以股東成員的身份還可以進行分紅。
目前3個樣板村已全部建成,實行規模經營和土地托管經營。
強化政策支持、金融保障
府谷縣在“三變”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研究、完善政策,把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結合起來,為鎮、村改革試驗提供政策支持。
府谷縣制定《關于全面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主要領導深入鎮村督促指導“三變”改革工作和調研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解決壯大集體經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多次召開培訓會,編印《府谷縣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手冊》,印制1000本,全部發放到鎮村工作人員手中。組織駐村干部和集體經濟聯合社負責人前去發展效果較好的省市級試點村相互交流學習,開闊眼界,轉變思路,增添信心,為壯大集體經濟尋找更好的發展路徑。
同時,府谷縣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保障好資金需求。據了解,近三年來該縣列支5000多萬元扶貧資金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
探索形成五種改革模式
府谷縣因地制宜,統籌謀劃,積極探索改革路徑,初步探索形成五種改革模式:
土地經營權入股模式。以哈鎮硬路塔村為代表,農戶將600多畝土地入股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運營管理。農戶可享受保底分紅、收益分紅、合作社成員人頭分紅的三重分紅。村合作社成員在分享紅利的同時還可以到經營主體務工增加收入。
工業反哺農業模式。在西部涉煤鄉鎮,采取企業出資方式,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平整土地,如三道溝鎮三道溝村、廟溝門鎮西堯溝村平整土地均在1000畝以上,引導集體發展現代農業。
經營性資產租賃型改革模式。府谷鎮城郊村水地灣村,依托縣城活躍的三產服務業,將集體土地、閑置廠房、商鋪等資產進行出租,壯大村集體經濟。
“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模式。孤山鎮楊家溝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通過企業+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模式,促進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貧困村政府帶動型改革模式。全縣貧困村登記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后,依托政府注資引導,實施分布式光伏發電、湖羊養殖等項目,按照“成員股+貧困戶優先股”設置股權,實現貧困村產業全覆蓋、戶戶收入有保證的目的?!?記者 許鵬 通訊員 王樹強 郭慧利)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