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近年來,我省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積極推進影視精品創作,講好陜西故事。隨著電視劇《裝臺》和《大秦賦》在央視的熱播,給觀眾們撒了一波濃濃的“陜”味兒,顯示出陜西文化的強勢力量。
隨著一聲號令,當年秦軍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畫面躍然眼前。正在央視八套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作為大秦系列史詩劇的收官之作,講述了始皇帝嬴政順應歷史潮流、帶領大秦奮力東出、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中華文明根基的故事。在網絡和朋友圈里,兵馬俑“活”了、“老秦人一直是這個形象!”等評論,更掀起了大家對秦文化的熱議。
電視劇《大秦賦》執行美術孫立堯:“圖騰元素,文字元素,一層一層最大尺度的還原那個時代的氣質,這部劇就像戰國末期的百科全書。”
電視劇《大秦賦》美術總監霍延霄:“我們有七個國家,七個國家有七種顏色,一定要傳達我們新的一些視覺美學思想。不失于歷史的真實但是又唯美,也是這個戲的一個特點。”
與《大秦賦》的恢弘厚重不同,電視劇《裝臺》則將鏡頭對準了底層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從鐘樓、大雁塔等極具人文特色的古城美景到油潑面、肉夾饃等地域特色的陜西美食,撲面而來的“陜味”生活令觀眾過目難忘。
電視劇《裝臺》導演李少飛:“西安煙火氣,人間冷暖情。它和別的戲特別直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講西安這個城市,它的這種民風民俗,還有人的性格,特別有味道,不由自主會被吸引。 ”
西安電影制片廠總經理俞孟紅:“《裝臺》這個項目的出品也是我們這幾年在整個電視劇領域,對現實主義題材,尤其是對陜西題材進行挖掘、創作的一個重要嘗試。我們希望通過作品向觀眾朋友傳遞這樣一個不斷努力、不斷奮斗,積極向上的這種人生態度。”
除了兩部“霸屏”央視的陜劇外,還有多部充滿“陜西元素”的好劇正在制作和拍攝中。由陜文投集團、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我國首部航空工業題材主旋律電視劇《中國制造》剛剛殺青,該劇通過“三代”航空人的故事,全景展現了70年來中國航空工業的艱辛奮斗歷程,計劃于2021年與觀眾見面。
電視劇《中國制造》趙德良扮演者李乃文:“這個戲表現的就是這些知識分子或者說是這些科學家從零開始,所有人的奉獻然后一直到今天,有了我們的殲20,也有我們的運20包括殲16,讓全世界要看到我們中國的航空力量有多么強大。”
陜文投集團副總經理 影視公司董事長孫昌博:“明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關于交大西遷的、中國制造的系列劇來整體推進影視的發展,通過我們的影視劇來講好陜西故事,擦亮‘西部影視’品牌。”
2020年,從央視開年播出的首部脫貧攻堅劇《一個都不能少》到一線衛視熱播的《綠水青山帶笑顏》,以及年末在央視播出的《裝臺》《大秦賦》,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半個月亮爬上來》等一大批體現中國氣派、陜西特色的精品佳作,在全國贏得廣泛好評,也大大提升了陜西文化軟實力。
陜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西北大學教授張阿利:“在新時代,我們陜西的影視也要去突出我們的地域文化,在這方面要有充足的文化自信。同時,整合陜西的影視力量,共同去做好的作品,不斷去開發這種文旅融合它的后產業鏈,讓我們的影視產業做強做大。”(蔡英 張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