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技術薄弱、醫療人才匱乏長期以來一直是城鄉基層特別是貧困山區和偏遠農村面臨的實際問題,群眾就醫難、就醫遠、就醫貴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為解決這一“頑疾”,銅川市從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在全省率先推行市縣醫院醫生下基層,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織牢醫療衛生服務“網底”。
2020年初,銅川市探索推出“第一村醫”派駐制度,選派年輕優秀醫生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擔任“第一村醫”,計劃用3年時間選派6批“第一村醫”服務群眾。目前已派駐兩批60名“第一村醫”,覆蓋全市3個貧困區縣、16個鄉鎮、89個村。
“第一村醫”樊航行到村民家中巡診
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為了將“第一村醫”制度具體落實下去,銅川市衛健委聯合財政、人社部門出臺《銅川市駐村“第一村醫”選派管理工作實施意見》《銅川市“第一村醫”管理辦法》,明確了“第一村醫”的選派流程、崗位職責、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履職考核、保障激勵等政策要求。
該機制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有效有序下沉基層。在選派過程中,銅川市堅持“優”字當先,要求“第一村醫”學歷須在大學本科及以上,年齡45周歲以下,在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工作滿五年以上,有一定的政策理論水平和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熱心為基層群眾服務。在待遇保障上,明確“第一村醫”在原單位的待遇不變,將生活補貼和通訊補助納入財政預算,參照第一書記補貼標準執行。與第一書記一樣,“第一村醫”是一種長期化、成批次的工作機制。這些下沉到鄉鎮、村組的“第一村醫”打通了健康扶貧的“最后一公里”。
“第一村醫”派駐每半年一期,派駐工作向貧困村、醫療服務能力薄弱的村傾斜。他們每周在基層工作5天時間,負責指導、協助1個派駐村、2個輻射村鄉村醫生開展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同時發揮示范、引導等作用,負責所在衛生院專科帶教工作,不斷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科技術服務能力,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第一村醫”在鄉間織起了疫情防控“安全網”
“第一村醫”成為基層群眾健康的有力守護者
自“第一村醫”工作開展以來,除了為鄉鎮衛生院引進技術、建立科室,還依托二、三級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為群眾提供二級以上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小病和康復期患者在鎮村就可以完成診療,打消了基層群眾就診顧慮,將更多常見病患者留在了基層,助力分級診療的落實,提升了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能,成為基層群眾健康的有力守護者。
去年,首批“第一村醫”剛派駐下去就遭遇疫情。銅川市立即將工作重心從健康扶貧轉到防疫戰場,使“第一村醫”發揮了“尖兵”作用。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派駐的30名“第一村醫”聞令而動,臨危不懼,積極投身抗疫一線,在疫情防控隊伍中勇挑重擔,非常時期在鄉間筑起了一道及時有效的疫情防控安全“防護網”。
派駐幫扶以來,“第一村醫”為基層引進了內科常見病診治等十余項技術,幫助建立針灸科等十余個科室。在“第一村醫”的倡導下,村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自覺性也得到提高。
在革命老區照金服務了8個月的首批“第一村醫”、銅川市人民醫院醫生樊航行頗有感觸:“我們為山村帶來了健康理念、診療技術和背后醫院的多學科團隊,收獲的是群眾的認可、是對職業的重新認知、是對生命意義的再次思考。”
“第一村醫”從二、三級醫院的專科診室走向鄉鎮衛生院、走向村衛生室、走進群眾家中,實現了一名醫者從治病思維向健康思維的轉變、醫療服務從被動診療向主動預防理念的轉變、衛生健康事業從各管一方到系統集成的轉變。
如今,銅川市已將“第一村醫”派駐管理工作納入各區縣衛健局和委屬各醫療機構年度目標任務考核,同時將“第一村醫”經歷作為評優提拔和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保證3年派駐計劃形成梯隊式接續結構。
銅川市衛健委主任段林榮表示,“第一村醫”派駐是全市統籌城鄉、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聯動、推動分級診療、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的有益探索,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各界導報》2021年01月25日 第4824期第11版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