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辦民生實事 向市民報告”穩就業專場新聞發布會,市人社局、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了“穩就業”的成效及下一步措施。據悉,2020年以來,我市積極應對疫情不利影響,扎實做好“穩就業”工作,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任務,用行動交出了靚麗的成績單。
措施一 強化政策供給 全力援企穩崗
市人社局負責人介紹,2020年以來,我市積極應對疫情不利影響,扎實做好“穩就業”工作,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任務,不斷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工作。
為應對疫新冠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市政府成立了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穩就業”工作專班,出臺了企業用工保障10條措施、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23條舉措、穩定勞動關系12條意見、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20條意見等政策舉措,積極落實“免減緩返補”援企穩崗擴就業組合政策,千方百計助企紓困。截至今年4月底,我市已累計為3.9萬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56.29億元,占全省總量近七成;減免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142.49億元。
措施二 聚焦重點群體 強化精準幫扶
市人社局簡化優化高校畢業生報到服務,取消高校畢業生畢業報到備案手續,全面發放“樂業卡”,強化高校畢業生在西安就業創業服務。緊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通過擴大基層項目招錄、拓寬就業見習渠道等形式“穩就業”,特別是明確了事業單位空崗的70%,用于招聘應屆畢業生和上兩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
2020年,我市共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9499人,同比增長135%;結合基礎教育提升工作,招聘教師7783人,同比增長202.37%。2021年全市計劃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0000人。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等公共就業服務活動,加大崗位信息、遠程招聘、直播招聘、網上面試、網絡培訓等服務供給,多頻次、分行業、分崗位,累計組織各類招聘會540多場。
措施三 發揮平臺優勢 優化就業服務
市人社局用足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兩大手段,實行不見面、不斷線、不打烊線上服務,建立24小時重點企業用工保障機制。創新推出直播帶崗活動,截至目前已舉辦34場,累計提供就業崗位4萬多個,在線關注人數超7000萬人次。
同時,大力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組織117.31萬人次參加各類補貼性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開展以“迎新春送溫暖、穩崗留工”為主題、為期兩個月的專項服務行動,累計為就地過年的務工人員發放留崗紅包6.18萬個,發放年貨禮包1.41萬個。
措施四 堅持創業引領 有效帶動就業
市人社局持續發揮政策、資金作用,加強創業孵化載體建設,組織入駐基地企業享受創業輔導、項目孵化、融資對接、項目申報、技術共享等扶持政策服務。新建創業孵化基地59家(其中國家級基地5家、省級基地23家),總面積20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404戶。持續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調整完善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實現對各類創業者的全覆蓋。
2020年以來,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4億元,其中向登記失業人員發放1.8億元,向農村富余勞動力發放2億元。積極發揮大學生創業貸款擔保基金引導作用,直接扶持1108人創業,貸款金額3.91億元。組織開展創業創新大賽、“就業創業高校行”、“雁歸西安”返鄉入鄉創業暨就業扶貧專項活動等,實施就業創業政策“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鄉村”。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持續顯現,累計帶動就業超過9萬人。
措施五 突出政策保障 抓好困難幫扶
市人社局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及時發放失業保險金,切實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
2020年以來,已有69914人享受失業保險擴圍政策,為62276人發放失業補助金3.42億元;為2386名農民工發放臨時生活補助314.37萬元。
人社部門進一步加強西安、蘇州勞務協作對口幫扶,開展精準對接,及時定向推送政策、崗位,幫扶11.97萬人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
措施六 加大資金供應 拓寬保障渠道
2020年以來,我市積極發揮就業資金在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工作中的支撐作用,累計投入就業補助資金10.7億元。支出社會保險補貼1.05億元、公益性崗位補貼3.28億元、就業見習補貼3251萬元、求職創業補貼2412萬元、校園招聘補貼690萬元、高技能人才培養補助4090萬元,累計有12萬人次享受各類就業創業政策。
據悉,2020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5.3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4%,貧困勞動力“零就業”家庭全部實現“動態清零”。今年1-4月份,全市城鎮新增就業6.54萬人,同比增長40.65%,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46.71%;城鎮登記失業率3.46%,低于控制目標1.04個百分點,就業形勢穩中向好。根據陜西省一季度就業指標進展情況通報,我市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2項工作指標完成總量及完成比率均居全省第一。(記者 王濤)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