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殘疾人福利政策的持久長效惠及下,有視力障礙的劉永軍憑借傳統的“種養加”產業,走出了致富路,是殘疾人自主創業的典范,是小型家庭農場的縮影。
劉永軍的家在一條清澈的小河岸邊,綠樹簇擁,莊稼掩映,牛羊歡叫。正北面是上個世紀他居住過的兩孔窯洞,西邊是三間嶄新的磚混結構的房子,劉永軍一家的現住宅是典型的陜北農家“四合院”。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縣殘聯的關注和支持下,他發展“種養加”產業,成了當地的“殘疾人自主創業示范戶”。
今年41歲的劉永軍,是哈鎮行政村邊連溝自然村人,提起雙目失明這件事,他說:“我一生下來就是先天性失明,那幾個弟弟妹妹都挺好,唯獨我有這個毛病。”
天無絕人之路,是黨的關懷和溫暖,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大家沒把我當廢人看,一直給我們支持,從我父親手上就開始幫扶了,二十多年了,才有我們這個幸福美滿的家。”劉永軍摸著一頭最大的膘肥體壯的黃牛說,“我養的牛瞎東西我不給喂,不買人家成品飼料,就喂加工下來的玉米、蕎麥面子,再就是玉米秸稈。”
八頭牛算是他家里最大的財富,每頭按三萬算,光牛這一項就24萬。劉永軍將牛舔過他的胳膊在褲子上擦了一下說:“豬肉今年降價了,牛肉不降,創業選對路子是關鍵。”
從小不服輸、性格倔犟的劉永軍,硬是用黃膠鞋頭探出一條路來。除了養牛,他還養了40多只羊。“最初有了2000元的小項目扶持資金后,我就開始養羊,從幾只到現在的40只。也學會了不少經驗,養羊也要講科學,一要干凈多墊土,羊糞多,好種地;二要寬敞,擠住就易生病。”顯然他已經是養殖的“專家”了。羊渾身是寶,羊肉、羊皮、羊絨、羊毛都是錢,40只羊,每只按2000元算,差不多8萬元。
靠在大三輪車旁劉永軍的妻子劉小霞說,養牛養羊技術含量低,風險小,有人勸我家養蜂,可一旦出問題,皮子沒皮子,肉沒肉,那可不是我們做的營生。種的近20畝地,主要就種玉米,要是賣也能賣3萬元,但不能賣,都讓牲口吃了。
60多歲的鄰居段鎖榮剛好來他家加工養豬用的玉米面,劉永軍開動了機器,在轟鳴聲中小心翼翼卻又是“熟能生巧”“順藤摸瓜”地給皮帶上了油,他盡力抱起玉米袋子將玉米倒入上料斗里,十分鐘的時間,就加完了。算下12元錢加工費,劉永軍說:“兩塊不用給了,就給上十塊哇。”聽說他能精準地摸出多少錢,記者從段鎖榮手中拿出二十元錢給他,他摸了一下說:“這是二十元,可不能多要,鄉里鄉親的;有些老年人有時來加工不拿零錢,我就免了,機器是殘聯支持補貼5000元買的,就一點電費,用不了多少錢。”他樸實的話語中滿是感激、回饋和厚道。
村兩委負責人林常青給劉永軍家算了一筆賬,一年土地上的種糧收入、養殖收入、加工收入、土地直補、兩項補貼等共計年收入8萬余元。父親劉二小說:“當年我給他就這兩孔窯洞,還是花500元向鄰居家買的,后來國家支持養殖、農機購置補貼、建房2萬元補貼,再加我兒子的殘疾人‘兩項補貼’共6萬多。”
劉永軍說:“兩項(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補貼細水長流,近幾年一年就2100多元;老婆對我挺關照,村里做事務,就常常引著我,給我夾菜,護理補貼就省下來。大兒子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學得還可以,小兒子馬上也能上呀。”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身殘志堅的劉永軍這種思維從未變過,能夠看到村里更多鄉里鄉親過上小康生活是他的夢想。
縣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縣持續用好小項目支持、重點項目扶持、兩項補貼等政策,做實殘疾人事業;尤其是兩項補貼,對于失能半失能的殘疾人是一份保障。下一步縣殘聯將舉辦“殘疾人自主創業培訓現場會”,讓創業成功的殘疾人講述創業經驗,引領帶動更多殘疾人發家致富。(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張美錄 李淑紅)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