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唐冰)7月8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邀請渭南市委副書記鄭維國圍繞“追趕超越促發展 砥礪前行譜新篇”主題介紹經濟社發展情況。
“十三五”期間,渭南堅持鞏固加強第一產業、改造提升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挖掘新潛力,培育新動能,創造新優勢,凝聚起逐夢前行的強大力量。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1364.42億元,發展到2020年的1866.27億元,年均增長5.0%。
“我們聚焦工業經濟。堅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全市工業規模不斷擴大,主導產業逐步明晰,形成了能源工業、化工工業、裝備制造工業等6大主導產業體系。中聯重科和華州金鉬等企業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中國酵素城、3D打印產業基地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鄭維國介紹。2020年,渭南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617戶,較2015年增加了173戶。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561.33億元,年均增長4.8%。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渭南市“白水蘋果”“大荔冬棗”“蒲城酥梨”“臨渭葡萄”“合陽紅提”“潼關軟籽石榴”“富平尖柿”“澄城櫻桃”等八大水果區域公用品牌總價值達到186億元,其中“白水蘋果”名列中國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第10位,“大荔冬棗”名列第13位。
區域農產品品牌的形成,暢通和便捷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了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作為全省人民的“菜籃子”和“果園子”,渭南市堅持產業化發展、特色化推進,積極發展3+X特色產業,品質不斷提升,品牌逐年增加并產生了明顯效應。渭南全市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30.5萬畝,產量達319.6萬噸,糧食產量創十年新高,糧食生產實現“十六連豐”。此外,渭南市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引進特色餐飲、大型商超、高端酒店、休閑娛樂項目,助力文化旅游產業全鏈條發展。
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渭南市堅持辦好利民之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5%和8.8%;新增就業21.33萬人,新改擴建學校894所,招聘醫技人才2800余人;5個國定貧困縣順利摘帽,65.59萬貧困人口脫貧;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6.5萬套,解決了20余萬群眾住房困難。
鄭維國表示,近年來,渭南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構建黃河流域生態安全格局。截至目前,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順利完成,渭河入黃河斷面達到Ⅱ類水質,創近20年來最好水平。
在提升城鄉面貌方面,渭南堅持新型城鎮化發展,深入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三覆蓋、四清零、五提升”工作,形成“一城三區三走廊”的城市結構。陸續打通一批“斷頭路”,“四縱四橫”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公路總里程達到2.1萬公里,縣縣通高速目標全面實現。
鄭維國說,未來,渭南市將圍繞打造“一市兩區三地”目標,對標中省要求,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市”,全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