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組織作為黨的“神經末梢”,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近年來,神木市積極探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不斷提升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和社區治理效能,為加快建設黃河“幾”字彎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示范市,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選優配強筑堡壘
育好鄉村振興“領頭雁”
在大柳塔試驗區生油村,一座座蔬果大棚排列有序,幾十口魚塘波光粼粼……一幅美麗的鄉村風光圖映入眼簾。誰能想到,這個曾經擁有貧困戶67戶160人的貧困村,人均收入才4000元。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2017年以來,生油村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利用土地資源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成立了生油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總社,并在6個小組分別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種植養殖及特色瓜果蔬菜觀光采摘業,以特色農業帶領當地村民致富奔小康。2017年底,該村就退出貧困村行列,全村所有貧困戶順利脫貧,人均收入從三年前的4000元增長到17300元。
生油村黨支部書記李振清告訴記者,目前,該村養殖肉牛220頭、羊610只、魚10萬尾,有日光溫室大棚63座、650千伏光伏發電站一個,形成集旅游、文化、特色農產品、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發展雛形,村集體經濟產業初具規模。
生油村的“蝶變”,是神木市夯實農村黨建基礎,激活“改革春水”的縮影。神木市建立黨委(黨組)書記黨支部工作聯系點制度,推動全市黨員領導干部下支部、抓支部。同時,以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鄉村班子,強化村干部教育培訓,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在神木市智慧農業示范園等地設立了4個“四支力量”實訓基地,全面提升村干部、后備力量的能力。
此外,高標準推進黨支部規范化建設,累計建成“五星級”農村黨組織32個,“四星級”農村黨組織141個;嚴格落實“四個一”整頓措施,2017年以來累計整頓102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累計清理43名村干部并全部補齊配強。
一批能力強的村干部走在前頭,一批能戰斗的基層組織挺在一線,全市農村黨支部真正成了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深化改革的“排頭兵”、廣大群眾的“主心骨”。
激活社區“小細胞”
集聚城市治理“大能量”
6月2日,麟州街道神華路社區78歲的居民張恩昌不會通過手機APP繳納養老保險,無奈之下,他撥通了社區的“神華在線365”熱線電話求助。
讓張恩昌欣慰的是,才幾分鐘的時間,就有工作人員上門,手把手教他完成了繳納。“這條熱線既方便又貼心,遇到麻煩事,只要一撥通,社區黨員都會第一時間幫忙解決。”他說。
“神華在線365”是神華路社區的特色化服務項目。該項目以10+x+10為工作模式,服務內容包括助潔、助樂、助學、助醫、助餐、助行、助急、助安、助居10個方面,接到求助電話后,工作人員力爭10分鐘內上門報到。社區副書記楊宇介紹,從去年12月份到現在,已經接到50件居民的電話求助,落實了42件,還有8件正在處理中。
神華路社區有居民近萬人,如何更好地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
該社區創造性地開創了以一條神華熱線,一套黨建五星標準制度,五類黨員五方主抓,黨員走在前、工作干在前、不斷增強社區凝聚力為內容的“11553”黨建工作新模式,對轄區284名黨員實行動態插卡式管理,推動社區10個網格黨小組、5個小區生活黨支部、3個非公有制企業聯建黨支部聯動,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黨員做率先發展的帶頭人和群眾的貼心人。
社區還與4個雙報到單位、2家非公企業735名在職黨員對接聯系,讓企事業單位和在職黨員參與到共創文明社區的行列。截至目前,該社區雙報到人員累計完成微心愿210件,綜合衛生處理參與350人次,調解矛盾糾紛11起,捐款17600余元,捐贈衣物300余件。
近年來,神木市堅持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推動管理和服務力量下沉,不斷提升城市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去年以來,全市在168個規模在300戶或者1000人以上的居民小區成立了黨組織,并高標準打造了新元社區等3個榆林市社區治理試點,織密城市基層黨組織縱橫到邊、全域覆蓋的組織體系,以“小網格”實現“大治理”。
與此同時,神木市深化“雙報到”活動,建立“雙考雙評”機制,創新開發“雙報到”H5智能平臺,推行“線上點單、線下務”模式,實現全流程網絡操作、全過程云記錄。全市184個機關黨組織、10037名黨員干部全部下沉到22個社區,完成服務項目3803件、參與“微治理”活動240場次。(記者 許鵬 通訊員 牛云芳 高凱 曹斌)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