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十四運會正式開幕,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十四運會之后,西安該如何利用全運遺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7月21日發布的《奔向零碳: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發展藍皮書(2021)》進行了探討。
藍皮書指出,十四運會舉辦之時適逢“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在西部地區首次舉辦的全國頂級體育賽事,如何將十四運會所承載的巨大勢能轉化為支撐“十四五”發展的澎湃動能,以終為始開啟國家中心城市和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后全運時代”,對于西安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藍皮書深入研究了1972年慕尼黑舉辦第20屆夏季奧運會后的城市發展路徑,提出了總結提煉全運會“西安模式”、帶動西安都市圈“東北振興”、推動場館設施永續利用、發展體育關聯產業、倡導全民健身新風尚、加強國際賽事開放合作等六點對策建議。
藍皮書建議,推進“東拓”空間發展戰略,完善“三中心”、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使領館區、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等城市服務功能和國際交往功能,打造開放發展重要承載區。加快實施跨渭河發展,以浐灞、灞渭交匯處為中心承載區域,打造渭河南北協同發展先行區。把握“后全運時代”綜合賦能,以“三中心”為發展極核,深化“富閻一體化”“西渭一體化”,加快西安都市圈“東北振興”。
藍皮書認為,應開展全運遺產可持續利用課題研究,制定全運遺產盤活利用方案。統籌規劃 22 個體育場館功能與規模,適度增加相關設施,強化一場(館)多用,滿足多樣化賽事場地需求。創新場館運營管理模式,運用金融工具,實施可盈利場館證券化,盤活存量固定資產,促進國資保值增值。打造系列體育精品賽事,積極申辦國家A類體育賽事。
藍皮書還建議,培育城市級職業體育俱樂部,鼓勵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冰球、圍棋、自行車、拳擊等運動項目俱樂部(協會)舉辦職業賽事。支持專業化體育俱樂部積極參與中超、CBA 等高級別職業聯賽。推動專業場館對接體育內容,鼓勵優勢運動項目職業俱樂部建設主場(館),盤活存量場館資源。引進國際高水平大型賽事營運管理團隊,培育賽事運營產業集群。(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雪妮)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