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隊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必先振興鄉村教育。”為對鄉村教育現狀有更全面的認知,2021年7月中旬,長安大學“揚帆啟航·助力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洋縣磨子橋鎮中心小學,探訪這個位于漢中盆地頗具規模的鄉村學校辦學現狀。
“強師資”厚植奉獻家鄉底色
據了解,多年前磨子橋鎮師資力量緊張,當地小學辦學規模小、服務能力有限,移民搬遷群眾存在“上學難”問題。但近年來,磨子橋鎮中心小學多方爭取上級支持,爭取分配名額,開展城鄉交流,提升教師業務水平。該校下轄的五個完小之間,每年依據考核結果鎮域輪崗,打破“一潭死水”,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調動積極性,推進鄉村教育均衡發展。該校“在鄉村”“融鄉村”“強鄉村”理念深入人心,學校自主開發了一批地方課程,融入地方特色,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得到很大提升。學校借助“雙高雙普”、義教均衡發展契機,大力改善辦學條件,辦學硬件設施得到進一步優化。舒心的工作、生活環境使得在這個依山傍水的小鎮凝聚了一批“引得來、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師隊伍,為鄉村教育注入了不竭活力。
“零失學”彰顯立德樹人基色
適齡兒童全部入學,貧困學生應助盡助,營養餐工程全面覆蓋,失學兒童輟學率為“0”。該校校長陳寶民,既是一位傾心教育事業的專家學者,也是一位政協委員。據他介紹,為了解決家庭困難學生上學難問題,學校簽訂軍令狀:“一個不能少”。建立領導教師包抓網格化管理制度,落實一對一幫扶,建立臺賬,實現家庭困難學生管理與資助全覆蓋、無死角。該校緊挨洋縣最大的移民搬遷點,為解決移民點兒童入學問題,學校爭取蘇陜協作項目,以最快速度建起一棟設施齊全的教學樓,徹底解決了移民點群眾“上學難”的煩心事。學校聯系域內兩所初級中學無縫對接畢業學生,建立跟蹤檔案,確保每一位畢業生都能夠順利進入初中學習。營養餐工程,免除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在家長們看來,農忙時候,孩子有一頓可口營養的飯菜令人放心、省心、舒心。
“多特長”繪就素質教育亮色
積極培養學生的愛好和特長,打造過硬素質成為該校教育的重要特色。隊員們了解到,磨子橋鎮中心小學糾正片面的教育方式,不再唯“分數”論英雄,更加注重學生素質提升,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班一特色”靚麗品牌。學校開設多個課外社團,如機器人、書畫、舞蹈等社團,近年來聲名鵲起,在市縣比賽中斬獲頗豐,獲得了當地干群的好評。孩子們的興趣特長得到了塑造培養,教師舒心,學生喜愛,效果良好,家長歡迎。特別是磨子橋鎮中心小學的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劃班分片,責任到人,學生親身完成種植、施肥、澆水、除草、捉蟲、采摘、分享等勞動全過程,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勞動技能和勞動觀念同時得到提高,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欣喜的事情啊。
冷靜與思考
磨子橋鎮中心小學應該是西部基礎教育的一個縮影,其變化之大,進步之快,設施之優,無不令人振奮側目。在調研中,隊員們也清醒地看到了基礎教育面臨著瓶頸性問題,直接制約著教育均衡發展。一是留守兒童隊伍日趨擴大,其安全、心理、學業、習慣等重要環節學校難以面面俱到,由此滋生的意外傷害、兒童犯罪等問題時有發生,全社會將如何應對?二是目前鄉村教育整體改善,但優秀生源持續流失的趨勢短期內仍然難以改觀。個別學校就讀學生寥寥無幾,淪落于倒閉的邊緣。三是在部分偏遠地區,還面臨著缺教師特別是缺“男教師”的問題,社會需要鼓勵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鄉村教育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教育是千秋偉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正公平。辦好農村教育,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更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阻斷代際貧困的重要支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長安大學“揚帆啟航·助力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將通過實踐調研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新時代青年“三下鄉”的要求,深入基層學思踐悟,身體力行扎實調研,不斷開闊視野,提高綜合能力,為鄉村振興戰略做出青年人的貢獻。(王作航 陳奎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