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9月4日電(記者劉彤)進入9月,位于關中平原東部的陜西省大荔縣飄起連陰雨。按說在這種天氣,地里的活沒法干,但棗農們卻不一樣,紛紛打起雨傘往大棚走去。
“這個時候,棚子里面可比外面悶熱的雨涼快多嘍!”大荔縣安仁鎮的徐立坤、余紅女夫婦2013年起開始種植冬棗,至今已有八年,一年到頭都在伺候地里的“金果果”。即便下雨,他們也要趕到大棚里,掐芽子、摘棗尖、割樹枝、梳壞棗,好好地忙活一番。
十幾年前,下雨還能在地里照料棗樹?那是不敢想象的。大荔冬棗產業最初發展時,果農們的冬棗樹普遍都是露天種植,但這樣的種植方法屬于“靠天吃飯”。“一下雨棗子全裂開,我們整年的收入可能就打水漂了,”徐立坤回憶早年種植冬棗時,難免心酸。
有困難就要解決。為了提高冬棗的產量、質量,大荔縣邀請農業專家對冬棗種植技術升級,從露天種植變為大棚種植,又從大棚種植升級為日光溫室種植,再到如今的鋼架棉棚種植。改良了技術,不光質量有保障,冬棗上市季節也從原來的10月中旬提前到5月中下旬,冬棗身價蹭蹭上漲。據介紹,出口的優良品種,每公斤能賣到20歐元!
徐立坤、余紅女夫婦看到大棚冬棗所帶來的致富希望,承包了村子里的十畝地,也搭起鋼架棉棚。經過悉心照料,夫婦倆所投入的40萬元在當年就收回成本。“我這一畝棚現在保底收入是3萬元,還有幾畝棚每年是直接承包給商超,一出棗人家就拉走了。”
不光在大棚里埋頭苦干,夫妻倆對市場也有研究。徐立坤觀察到,今年社區電商把大荔冬棗帶向了更大的市場,越來越多人喜歡上這甜甜的小果子。8月下旬,大荔縣在MMC平臺上線冬棗,2萬斤鮮棗一上架就銷售一空。
“在過去,果農的冬棗需要先經過客商的手轉到一二級批發商,再轉到商超才能到消費者手中。”從事社區電商供應鏈的張超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從果農手里把棗子收購后放入倉庫,最后直接進入社區電商,當天上午收棗,第二天顧客就可以吃到新鮮的冬棗,品質提升,最終帶來的是果農的收入提高。”
大荔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穆永峰表示,大荔冬棗肉細嫩、味香甜、汁水多,當前,大荔縣冬棗栽植面積已達42萬畝,其中設施大棚40萬畝,產值突破60億元。冬棗產業已成為大荔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