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西安市“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到2025年,我市“6+5+6+1”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70%,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經濟總量達到1.4萬億元以上。
2025年規上先進制造業總產值過萬億
《規劃》對我市產業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及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形勢進行了分析,明確了“十四五”產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空間布局。按照“創新驅動、融合發展、集約集聚、綠色低碳、開放共享”的原則,以實現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產業發展質量顯著提升、產業開放度明顯提高、產業生態日趨優化為發展目標。
到2025年,三次產業結構力爭達到3∶33∶64。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50%;產業創新能力快速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40%;生產性服務業占全市服務業的比重進一步提升;文旅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6%;產業布局不斷明晰,形成8個產業層次高、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實現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降低13.5%。
我市產業規模穩步擴大,到2025年,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形成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0億元;生產性服務業總收入超過5000億元;文化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農業+”產業規模和效益走在西部前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
2025年國際航線達到120條
我市將著眼促進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到2025年,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基地10個;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630個,市級以上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45個;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500個;新增省級以上質量標桿企業30個,工業品牌培育試點示范企業20個;新增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150個,西安工業云平臺注冊企業16000個;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數量達到2300家;文化及相關產業市場主體數量達到3萬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90個。
我市電子信息、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國際和國內影響力顯著提高。到2025年,服務貿易保持較快增長,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實現飛躍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突破150億元,交通樞紐功能優勢更加突出,國際航線達到120條,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100億美元,陸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0萬標箱,中歐班列長安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到2035年,基本建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布局合理化、發展集群化、創新協同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碳中和工作扎實推進,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科技強市、文化強市、教育強市、健康西安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2025年旅游業總收入超過5000億元
《規劃》明確了西安市“十四五”產業發展重點:堅持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注重用數字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大做強做優,加快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化發展、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特色化發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2000個,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達到30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2000個。形成“主導產業多元并進、 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力支撐”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格局。
到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8960億元,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4200億元,年均增長5%以上,全市服務業勞動生產率達到21萬元/人,入選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達到8-10家。
在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到2025年,旅游業總收入超過5000億元,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達到950個,建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2個,形成“產業要素齊備、融合效應集聚,高質量發展”的文旅融合發展格局。
同時,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75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20萬噸左右,蔬菜總產量穩定在370萬噸左右,各類現代農業園區達到15個以上。
形成“一核三帶一通道多板塊”產業空間布局
在空間布局上,我市將按照“協同錯位、因地制宜、集約高效、產城融合”的原則,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形成集聚、集約、集群發展的態勢。在空間上逐步形成“一核三帶一通道多板塊”的產業空間布局。
其中,“一核”指位于城市空間中心的文旅商貿核心;“三帶”指高新技術產業帶、先進制造產業帶和文化旅游產業帶;“一通道”指從空港新城連接高鐵新城到國際港務區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主要發展現代物流、臨港經濟、臨空經濟;“多板塊”指立足資源稟賦和現實需求,明晰各區(縣)、西咸新區、各開發區發展的重點方向,形成分布于“一核三帶一通道”上及外圍的多個產業集群區。推動產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形成“定位明確、產業明晰、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
《規劃》充分結合我市產業發展動態和重點工作推進,提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優化各類要素配置、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強化自主品牌培育、引導產業綠色轉型、打造開放融通平臺”等8項主要任務。同時,“從健全工作機制、強化資金支持、優化產業生態、筑牢安全底線”等方面,提出了實現目標任務的保障措施。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