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佳縣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目標,以防返貧監測和幫扶為主線,嚴格按照“四個不摘”要求,主動作為,精準發力,通過實施五項創新舉措,打出鄉村振興“組合拳”。
評選“五面紅旗”,激活黨建活力。大力開展基層黨建“555”工程創建活動,建強村干部、第一書記、駐村干部、產業帶頭人、道德模范等“五支隊伍”,創建基層黨建、鞏固脫貧成果、產業發展、美麗鄉村、社會治理“五面紅旗村”。每獲得一面“紅旗”,村干部相應提高享受待遇。如果獲得“紅旗村”榮譽,該村支部書記方可參與優秀黨支部書記評選,并優先推薦參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等,進一步激發了村黨支部書記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積極性。目前,共評選51面紅旗,涉及31個村(社區),受益村干部159人,獎勵資金達110余萬元。一大批致富能手返鄉創業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有效激活了村黨組織的活力。
實施“管水六法”,確保飲水安全。堅持“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則,形成飲水工程建設與管理“六個一”長效管護機制,即“一套管理辦法、一套管理系統、一支管理隊伍、一個考核機制、一個質量提升、一個舉報服務電話”,全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有效解決了農村飲水工程重建輕管的“頑疾”,提升了飲水工程管護能力和服務水平,確保了農村飲水安全。同時,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提升了節約用水意識。
打造7大產業鏈,助農增收致富。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制定發展優勢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等實施意見,舉行紅棗產業創新發展大會、“發展康養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研討會等,積極與陜果、中天羊業、皓月、陜文投等龍頭企業合作,重點打造紅棗、山地蘋果、紅薯、羊子、肉牛、手工掛面、康養旅游等7大產業鏈,形成“鎮鎮有主導產業、村村有特色產品、戶戶有增收項目”,構建起“長短結合、多點支撐、全面覆蓋”的產業體系,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建立“1136”機制,推動穩定就業。按照“就業圍著增收轉,崗位跟著群眾走”的思路,建立“1136”機制,即守住一條穩就業底線,貫穿鞏固人社扶貧成果為主線,突出脫貧人口為重點對象、就業幫扶和職業培訓為重點工作、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為重點區域“三個重點”,實施轉移就業拓展、創業帶動扶持、技工教育賦能、職業培訓提升、人才智力支撐、社會保險保障“六項工程”,確保脫貧人口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截至目前,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93萬人,其中脫貧人口務工就業 1.6萬人。
創新金融服務,筑牢返貧屏障。啟動全省首例紅棗“保險+財政貼息+擔保+銀行”與全國首例生豬“期貨+保險+財政貼息+擔保+銀行”創新項目,充分應用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助力成效鞏固。其中,紅棗保險項目涵蓋紅棗價格波動和自然災害兩大主要風險,有效解決了佳縣紅棗產業“棗賤傷農”“看天吃飯”問題,保障棗農收入。爭取資金為全縣1.2萬頭生豬購買價格保險,在減少因市場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隱患,保障養殖戶收入的同時,縣政府又融入銀行、擔保等更多金融要素,加上政府貼息,緩解企業“貸款難、貸款貴”問題。此外,榆林市首單“鄉村振興保”保險正式落地佳縣。省人保財險公司開發了防返貧保險“鄉村振興保”,為775名脫貧群眾免費贈送了425萬元“鄉村振興保”保險,為3村1921人提供了1052萬元的風險保障,降低了鄉村居民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罹患疾病等致貧返貧風險,為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保障。(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康亮亮)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