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1月7日電(李華 尹亮)隨著西安因疫情按下“暫停鍵”,西安市民都進入了居家抗疫階段。特殊時期,越來越多家門口的志愿者和線上平臺,成為社區居民生活物資儲備和情感需求的“供給站”。
被稱為“老鮮”的鮮先生是一名搬家司機,平日里習慣了早出晚歸的忙碌,兩年來,第一次這么長時間“宅”在家里。“居家就是為抗疫做貢獻!”本以為會很不適應,令他沒想到的是,在線上卻收獲了和鄰里的情感。
疫情來襲,他所在的小區業主微信群迅速壯大并更加活躍,成為大家交換信息和互幫互助的最佳渠道。哪里可以及時買到到蔬菜、遇到特殊情況怎么辦、核酸檢測有什么注意事項……平日里少有往來的小區住戶,在互聯網結成了互幫互助的一家人。
為第一時間幫居民買到生活必需品,浐灞生態區的多個小區物業公司通過線上平臺聯系周邊商超,及時對接居民買菜需求,在全部消殺后送至業主家樓下;小區居民孩子無法外出打印學習資料,社區主動提出由管理人員幫忙……樓管負責人王英說,面對這么多業主,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這需要耐心,更需要解決問題的辦法。
“家門口的志愿服務”開始成為社區抗疫的重要方式。由于每個小區封閉式管理,買菜運輸難、買藥看病難等問題日益凸顯,物業工作人員無法滿足全部需求,而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則加入其中。記者所在的小區就有許多主動報名的志愿者。輔助核酸檢測、幫助社區居民送糧送菜、維持小區秩序等等……他們在凜冽寒風中默默做著貢獻。
“疫情來了,個人出不了小區,作為黨員更不能袖手旁觀,就主動參與小區的志愿活動。”正在進行核酸檢測輔助工作的黨員志愿者“大白”說。
感動和愛在社區傳遞。陳先生在未央區經營一家餐廳,經營受到疫情影響暫時閉店??吹缴鐓^群眾缺少物資后,他當即為所在小區1800戶每家免費送去了4斤東北大米。“來西安經營14年了,我們感受了這個城市多年的溫暖,是時候回饋身邊人了。”據了解,12月29日以來,陳先生和同事們已經在多個小區捐贈了66000斤大米。
社區作為居家抗疫的主陣地,也被不少社會組織所重視。疫情期間,陜西眾益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推出“居家戰疫——社區線上旅游團”系列活動,倡導開展多樣化的“家門口的志愿服務”,吸引了許多西安市民的參與。這個活動號召參與者為自己所在社區以互助的方式提供支持保障,挖掘社區需求,通過社區影像館、社區表白墻、社區小藥房等多種形式,在社內范圍內進行需求回應,并加強情感鏈接。
西安市雁塔區贏園雅竹小區李女士組織社區居民自愿為社區防疫醫務人員,送菜送飯解決他們每天的吃飯問題,這個活動被她用視頻記錄了下來。西安未央區某小區業主程女士利用宅家時間,參加了這個活動。她用自己拍攝的小區業主免費傳遞物資的圖片和視頻,來講述疫情期間的故事。在她看來,做這件事“不僅是對社區愛心人士表達感謝,也是要把這些正能源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感到這個城市的溫度與溫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