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生態農業”“茶旅融合”……眼下,一個又一個因生態產業而興的精彩故事正在三秦大地上演。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年來,陜西通過開展“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評選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工作,有力推動了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個縣獲得“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12個縣(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命名,數量位居西北地區第一。
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近幾年,陜西省各地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參與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積極性很高,去年申報數量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
“十三五”時期,是陜西省改革開放以來環境治理改變幅度最大的時期。2020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是國家實行監測新標準以來的最好年份,水環境質量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相關監測數據表明,2015年以來,陜西秦嶺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珍稀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加,污染程度逐年減輕。秦嶺區域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為優并呈現持續向好的趨勢,保障了南水北調中線水質安全。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46%,國家森林城市達到7個,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里。
向綠而行,厚植美麗陜西的生態底色。陜西以開展“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評選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工作為抓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印發實施《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試行)》和《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指標(試行)》,探索出遞進、逐級創建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鞏固提升創建成果,為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打下堅實的基礎。
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是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路徑典型做法和經驗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盡管我省在創建數量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區域分布來看,主要還是集中在陜南地區,關中和陜北地區偏少。必須因地制宜、發揮優勢,不能生搬硬套,總結提煉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將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鋪好綠色發展的底色,才有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把“綠色資源”變成“綠色經濟”,把“生態看點”變成“發展亮點”,陜西逐步走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記者 蘇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