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照金鎮位于銅川市耀州區西北部54公里處,地處耀、淳、旬三區縣交界處,轄區總面積164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53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7803人。20世紀30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照金為核心,創立了西北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2015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照金,看望老區群眾,強調“讓老區人民生活越來越好”;2018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照金北梁紅軍小學的學生回信,勉勵他們“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照金人始終牢記總書記的諄諄囑托,立足資源稟賦,持續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振興發展。
今年以來,照金鎮搶抓入列全省鄉村振興示范鎮機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市區有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會議精神,全面實施“文旅產業提檔、鄉村振興提速、民生福祉提標、生態建設提質、治理效能提高”五大工程,依托照金紅色資源,鞏固提升已建成的“五個一”等特色產業,聚力打造集紅色教育、生態康養、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紅色旅游新業態,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實現全鎮農業興、農民富、農村美。
主要做法
強堡壘,保持奮進態勢“不松勁”。全鎮上下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堅持責任不松動、力度不減弱、政策不斷檔,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先后完成了新一屆“兩委”換屆工作和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輪換工作,以“形成一個好規劃、建好一個好班子、找準一條發展路徑、教會一套新方法、辦成一批實在事、化解一批矛盾”為基本準則,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圍繞“黨建+”把黨的建設與實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深度融合,使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創新實施“黨建+好產業”,充分發揮黨組織統領經濟發展的優勢,持續深化“黨組織+合作社+農戶”“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產業發展模式,打造產業黨建示范點,促進黨建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同頻共振,做強做優艾草、連翹茶、肉羊、蘑菇等產業,積極推進產旅融合發展,全力打造一條“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條。
固成果,傳好有效銜接“接力棒”。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保障,在鄉村振興的起步階段,做好兩者之間的有效銜接尤為重要。建立健全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照金鎮印發了《關于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監測誰”“監測啥”“咋監測”“如何幫”等問題。成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專班,扎實推進并指導各村開展工作,通過農戶自主申報、基層干部摸排、行業部門篩查預警等方式,實現了風險摸排網格化和監測預警信息化,進一步健全了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做到了早發現早納入,確保應納盡納,不漏一戶、不漏一人。鞏固提升“五個一”產業。在鞏固好“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的同時,重點突出做好“五個一”產業(一座光伏電站、一個規模化養殖場、一個規范化種植示范區、一個標準化設施蔬菜基地、一個社區扶貧工廠)的鞏固提升,由各包村總隊長牽頭,將四支隊伍人員鑲嵌在每一個產業上,切實把責任砸實在每個人的肩上,在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和提升產業附加值上下功夫,不斷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抓重點,夯實鄉村振興“硬底盤”。 紅色是照金的靈魂,紅色文化是照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近年來,照金鎮搶抓機遇,充分運用和保護薛家寨、紅軍洞、陳家坡等革命舊址,建設照金紀念館、紀念廣場、紀念碑和照金干部教育基地,打造有紅色記憶和文化脈絡的美麗小鎮,吸引干部群眾到照金追尋革命遺跡、接受紅色教育,形成了符合實際、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紅色文化引領照金旅游“紅”了起來,同步帶動了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群眾收入的快速提升,成為了全鎮經濟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新的增長點。
實施效果
基層堡壘越夯越實。2021年年初,高質量完成9個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新一屆班子平均年齡46歲,比上屆降低了3歲;35歲以下年輕干部10名,同比提高6.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3名,同比提高3.2%,整體達到了“一降一升一優”的預期目標,同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嚴肅駐村紀律,明確職責任務,定期派發工作任務清單,確保駐村工作隊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撤、干勁不減,為全鎮鄉村振興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產業發展越來越旺。隨著紅色教育和紅色旅游、飲食服務業、手工藝品制造業、休閑農業、養生保健業等多產業融合發展,解決當地及周邊沿線3400余人就業,鎮區及周邊沿線390余人創業,群眾收入不斷攀升;各地來照旅游研學人數始終保持20%以上的增幅,累計接待游客1926.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2.87億元。在照金紅色商業街區,群眾依托紅色故事開發出“紅軍菜”“憶苦飯”等,開飯店旅館、景區打工,足不出村年人均可以掙到10000多元。同時為實現農村均等化發展,各村以“五個一”產業為平臺,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跨越,截至目前,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0萬元以上的村2個,50至60萬元之間的村1個,40至50萬元之間的村3個,30至40萬元之間的村1個,30萬元以下1個。
城鄉環境越來越美。結合紅色文化教育和紅色旅游發展,統籌規劃推進域內基礎設施建設,五年來,累計新修通村路53.6公里、通組路80.9公里;新建安全飲水工程25處,解決了626戶群眾的安全飲水問題;實施了一系列巷道、廣場等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建成圣源安置小區和梨樹、五峰安置點,共安置搬遷群眾530戶1647人。同時,積極落實教育、醫療、養老等扶貧和兜底政策,貧困群眾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創業有金融扶持,就業有指導培訓,孩子能夠就近入學等,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通訊員 劉鵬)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