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與有效供給掛鉤的生均經費補助辦法,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 完善與國家重大改革落實掛鉤的筑峰創新獎補辦法,推動打造一批高峰學科專業
■ 完善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掛鉤的技術轉化獎補辦法,引導高校提升技術成果轉化能力
■ 完善與辦學成效掛鉤的提質增能獎補辦法,激發高校辦學活力
4月11日,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經省政府同意,省財政廳、省教育廳近日印發《關于改革省屬高校財政撥款制度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重構省屬高校財政撥款體系,建立“生均經費補助+筑峰創新獎補+技術轉化獎補+提質增能獎補”的撥款辦法,加快推進高校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
《意見》完善與有效供給掛鉤的生均經費補助辦法,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生均經費專項資金用于公用經費、教育教學專項業務費、教學儀器設備購置等支出;按標準學生人數、學科(專業)折算系數等因素測算,分配結果原則上保持3年基本穩定。標準學生人數按在校學生數、學生類別折合系數、調整人數三項綜合確定,其中本科高職學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折合系數分別為1、2、3,以引導高校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同時,《意見》完善與國家重大改革落實掛鉤的筑峰創新獎補辦法,推動打造一批高峰學科專業。獎補資金用于“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和“雙高計劃”建設,目標是推動相關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進入世界一流、國內一流、區域一流、行業一流行列或前列。
《意見》完善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掛鉤的技術轉化獎補辦法,引導高校提升技術成果轉化能力。獎補資金用于支持本科高校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技術開展轉化工作,按照“服務發展、聚焦薄弱、目標導向、注重績效”的原則管理,逐年測算,實行項目管理。此外,《意見》完善與辦學成效掛鉤的提質增能獎補辦法,激發高校辦學活力。獎補資金用于支持高校深化綜合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辦學能力。
省財政廳、省教育廳將構建“預算有目標、執行有監控、完成有評價、結果有運用”的全鏈條績效管理工作流程,對財政撥款進行績效評價;健全多元籌資機制,探索建立高校閑置資產資源盤活機制,逐步將高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提升到全國平均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由高校自主確定財政資金建設項目,提高資金統籌能力;修訂完善高等教育財政資金管理辦法,出臺績效評價辦法,健全提升工作透明度的信息公開制度。(記者蘇怡 呂揚)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