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寶勤 通訊員 閻瑞先
4月16日上午,當看到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著3名航天員安全返回的那一刻,何小虎激動地與工友歡呼雀躍,淚水溢滿眼眶……
今年36歲的何小虎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發公司)35車間的數控車工。由他加工的發動機燃燒室噴嘴位于推舉神舟十三號CZ-2F火箭的“心臟”。航天器每一次成功“飛天”和“落地”的背后,都離不開包括何小虎在內的航天人的辛勤付出。
大學畢業后,何小虎選擇了到西發公司當一名車間操作工,通過不懈努力,他先后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20多項榮譽,成為名副其實的“液體火箭心臟”零部件精密加工的大國工匠。
獨具匠心
“當工人就要當技術工人。”何小虎深知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代表著個人技能的高低,只有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操作方法、挖掘機床設備的潛能,才能成為一名有絕活、絕技的技術工人。
參加工作的前3年,他每天幾百次重復著同一個動作:把產品裝到數控機床上,加工完后再取下來測量,再把產品清洗后放到指定位置。如此勤學苦練,讓他從年輕人中脫穎而出,專門從事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為代表的各型號液體火箭發動機噴注燃燒系統相關產品的精密加工工作。
傳動軸是調節發動機方向的關鍵零部件,其中72齒的精密程度直接影響發動機的變軌精度,如何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精度,是事關“大國重器”的重大任務。何小虎花費半年時間通過大量查找資料和技術方案論證,利用高精度車銑復合加工中心,實現了該產品“以車代銑”“以車代磨”的加工技術創新,將原來8道加工工序縮減為2道,產品的加工合格率和準確率均提升到了100%。
在發動機軸承座加工的技術創新過程中,何小虎通過自行設計工裝、刀具,不斷總結試驗相關加工參數,經過一年時間揣摩實踐后,最終創新出由普通手工設備加工向數控自動化設備加工的技術革新,加工效率提升了4倍左右,一次加工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每年節約生產成本近10萬元。
西發公司35車間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岳敏告訴記者,在1965年出廠的普通機床上,何小虎自創的“航天炫”加工創意作品,打破了利用普通車床加工非回轉體的技術壁壘,填補了我國相關技術領域的空白。
技能報國
“當技術工人就要解決技術難題。”在長三乙火箭發動機噴注器架生產過程中,有一項基本尺寸為直徑3.5毫米、公差0.008毫米的深小軸,精度僅相當于頭發絲的1/10,且在機床上無法測量,初試加工合格率僅為20%。面對挑戰,何小虎經過半個多月的試驗、摸索、查閱資料,最終獨創出了“極限加工穩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標定參數法”,開創了超精密加工的新方法。第一批次試加工產品合格率就達100%,生產效率提高了4倍,實現了效率和質量的雙提高。
經過7年時間的錘煉,何小虎如今能操作10多種不同種類、不同型號的數控機床,還可以利用最先進的數控加工手段完成微米級產品加工。
西發公司35車間主任史勇高興地說,目前,何小虎解決的火箭發動機加工難題共有65項,獨創了“微小孔高效加工法”“異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極限加工穩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液氧煤油發動機噴注燃燒系統工作的可靠性。
傳承精神
作為“火箭心臟”精密加工的技能大師,針對車間通用異型零件難找正問題,何小虎摸索出裝卡找正“四點兩線”粗找法和“三點一線”精找法,成就了異型零件找正提高200%的絕技。作為企業最年輕的技能大師,他撰寫的《一種冷卻液的制備和使用》獲國際專利授權,目前擁有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項國家發明專利等一大批技術專利和創新工作法。
何小虎還將自己總結發明的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新技能與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成長,先后培養了20多名徒弟,并指導多名徒弟多次在省部級技能競賽中斬獲多個獎項。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何小虎通過線上組織了8次技術培訓網絡授課,2000余名職工受益。
眼下,何小虎正帶領著他的技術團隊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竭盡全力為我國航天事業不懈奮斗。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