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榆林全面推進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五年行動的關鍵之年。今年以來,榆林市以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五年行動為總抓手,強化落實以林長制促“林長治”,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2022年“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提升拓展森林草原濕地固碳增匯能力,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植此青綠 再戰黃沙
今年,榆林市下發《榆林市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五年行動2022年實施方案》,全市計劃完成營造林及種草100萬畝,建設生態振興示范村20個,實施低產經濟林改造4萬畝;建設環榆森林村莊50個,美麗鄉村50個,全民義務植樹1000萬株。目前,全市年度營造林及種草任務已完成91.5萬畝。
中省重點工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中,榆林市完成人工造林29.4萬畝、封山育林13.72萬畝、人工種草7萬畝、退化林修復18.9萬畝、退化草原改良8萬畝,工程范圍涵蓋全市12個縣市區。2022年“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中,中心城區周邊計劃實施33.2萬畝,目前各投資主體已完成工程的50%。積極推廣米脂高西溝綜合治理模式,打造榆陽區青云鎮色草灣村、孟家灣鄉三道河則村,米脂縣郭興莊鎮賀家溝村,佳縣上高寨鄉趙大林村等20個生態振興示范村,橫山、府谷、米脂等縣市區已完成工程量的90%以上。年度計劃提升改造生態廊道430公里,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5%。打造50個美麗鄉村,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6%。重點區域綠化總體進度達到80%,“三林”提升改造完成工程量的81%,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全面開始建設。
眾多創新 再添新綠
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是近年來榆林生態建設的一大亮點。今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推進社會資本參與2022年“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意見》,設計46個“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由46家投資主體自愿投資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營造碳匯林項目,涉及榆陽區、橫山區、空港區和科創新城等縣區、園區,總投資4億元,企業積極履行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高標準建設項目區,為鞏固森林城市成果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實施環榆森林村莊建設,探索形成行業主管部門組織,盡責單位具體實施的義務植樹新形式。2022年率先以部門包抓義務植樹的形式,在環榆林中心城區周邊建設50個森林村莊。采取“一村一部門”包抓形式,執行“包栽、包活、包管護、包成林、包成景”的“五包”責任制,確保達到“村莊森林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宅旁林果化、庭院園林化”。各縣市區同步實施50個森林村莊建設。
試點實施碳匯林建設項目,華能陜西榆林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碳匯林建設項目采取“集中連片、規模建設、整體推進”的模式,5年投資3億元,營建碳匯林15萬畝。2022年投資6000萬元,在巴拉素林場50里沙區新建碳匯林3萬畝,新栽高1.5米樟子松99萬株,紫穗槐443萬株。
靖邊縣白于山區生態屏障建設項目規劃建設總規模100.88萬畝,今年,榆林市與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陜西建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框架協議,一期計劃完成10萬畝營造林任務。
久久為功 再立新功
綠色是榆林最深情的告白。70多年來,榆林歷屆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心懷“國之大者”,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傳承治沙精神,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根本性轉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二次沙化的風險,委托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組建專家團隊,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榆林市二次沙化與水土流失調研報告》。經科學研判,榆林作出了開展“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五年行動”的生態建設新決策,規劃到2025年完成營造林及種草500萬畝,推動生態版圖從“淺綠”走向“深綠”,全面加快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步伐。
市林業和草原局及時將重點工作任務細化分解,迅速下達,各縣市區編制方案,落實營造林地塊,1月份前所有作業設計批復到縣,各縣市區立即展開招投標、苗木調運、物資儲備等準備工作。同時積極與市發改委、財政局等部門對接,縮短工程準備周期,為今年林草建設搶得了先機,贏得了速度。
為確保項目按時完成,各級林業部門制定2022年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重點工程項目庫,將205個項目全部落地上圖,精準作戰。市委、市政府印發《2022年度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重點任務春季攻堅行動方案》,推行市級領導包抓林草建設重點項目工作機制,按照“一縣一團隊、一項一干部”的工作思路,組建防止二次沙化及國土綠化、環榆森林村莊建設、生態振興示范村建設3支攻堅團隊。全市林草系統干部職工全部下沉到造林綠化一線負責技術服務工作,保證1個項目1名負責人、1個地塊1名技術員,全程服務項目實施。
如今,毛烏素沙漠綠意盎然,黃土高原披上錦繡,榆樹成林、松柏蒼翠、棗林密布,“榆林綠”將繼續為全國生態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示范和樣板。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