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行走在“塞上駝城”,抬頭仰望,藍天白云交相輝映,“榆林藍”已成為常態;目光所及,到處綠意蔥蘢,繁花似錦,一望無垠的毛烏素沙漠被綠色覆蓋,有了“榆林綠”的稱贊。
陜西省榆林市持續刷新生態“高顏值”的背后,離不開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的精心指導,更離不開榆林市生態環境執法隊伍勇于亮劍、重拳出擊。
直面難題,持續補齊短板
榆林地處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五省(區)交界中國能源“金三角”核心區,是“西煤東運”的核心腹地、“西氣東輸”的重要源頭、“西電東送”的主要起點。
作為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煤、氣、油、鹽資源富集一地,榆林資源及能源開發企業眾多,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形勢異常嚴峻,環境監察任務異常繁重。
榆林市分管生態環境的副市長徐剛對當前榆林環境執法工作有著清晰的認知。在他看來,榆林環境執法“開門紅”促進了工作的“滿堂彩”,斬獲不凡成績的同時,一些問題短板和薄弱環節依然存在。
徐剛認為,榆林與“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監管任務與監管力量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一些問題監管還不到位。
“我們的監管難度比較大。”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賀峰介紹,榆林產業以重化工為主,重點企業排污口占到陜西省的1/3,企業分布比較分散,東西跨度較大,同時,油氣井4萬多口,油氣管線2萬多公里,沒有專業環境應急機構和隊伍,應急能力不足導致環境風險防范壓力大。
“人手不足,‘小馬拉大車’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榆林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王國強說,“環境執法隊伍僅有174人,占全省的7%,而監管任務是全省的1/4,按照任務量來計算,人員缺口達1000多人。”
隨著環境治理現代化和智能化步伐加快,對執法人員業務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例如,重點污染源安裝在線并聯網就是充分利用在線設施24小時在崗的‘警察’監督企業。如果執法人員去企業檢查,不會查在線設施,就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榆林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劉瑜說。
苦練內功,提升執法效能
近年來,榆林市生態環境系統以鐵的紀律、鐵的作風、鐵的執法,保障“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的絕對勝利,努力實現環境質量各項指標保先爭優。
王國強表示,去年,榆林市環境行政罰款1.17億元,較2020年翻了一番,地級市中位列全國第十、西部第一。
去年,榆林市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支隊執法深度、廣度、力度全方位加強,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7156人(次),檢查企業7280家(次),制作并上傳各類檢查筆錄達5601條,處理污染源自動監控超標電子督辦5459次,行政處罰案件913件,處罰金額1.17億元。同時,全市四個配套辦法按日計罰6件、查封扣押36件、停產限制產12件、移送拘留16件,執法監管成效明顯。
斗爭異常艱辛,成績來之不易。那么,這支隊伍是如何苦練內功,提升執法效能的?
榆林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副支隊長趙振華介紹,榆林市以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活動為契機,圍繞“全年練兵、全員練兵、全過程練兵”主線,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隊伍建設,著力打造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鐵軍。
通過學習練兵營造“比學趕幫超”良好氛圍,實戰練兵展現執法鐵軍風采,幫扶練兵開展現場幫扶指導工作,評審練兵形成案卷評查長效機制,交叉練兵開展跨區域執法檢查。趙振華說:“多種練兵方式讓執法人員在實踐中互相學習,積累經驗,進一步提升了業務水平和執法技能,形成上下聯動的良好局面。”
針對生態環境執法干部隊伍調整較慢較少的實際,榆林市生態環境局還注重選拔培養年輕干部。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高光耀表示,通過全面盤活系統人才資源,重用80后,起用90后,一大批年輕有為、擔當作為的干部走上關鍵崗位。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需要一支全面過硬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2021年,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制定了領導干部輪崗交流管理辦法,將分局局長、副局長、執法隊長等人員,在縣與縣之間進行適當調整,有效遏制“崗位固化”“關系固化”“利益固化”導致人情執法的問題。
執法工作中著力實現紅旗飄飄、綠盾榆林,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督察專員慕嘉煒介紹,榆林市生態環境局機關黨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深入推行“黨建+”模式,從激活動力、鼓勵擔當、增強本領入手,攻堅“不愿落實”“不敢落實”和“不會落實”問題。
為了進一步規范執法案件的法制審核工作,2021年,榆林市生態環境局成立了行政處罰立案審查委員會和案件審查委員會。榆林市紀委監委派駐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紀檢組長姜良生表示,50萬元以上的行政處罰,紀檢干部全程參與,全程監督,全程研判。
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藺起梅介紹,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對涉嫌環境違法行為是否立案進行初步審查,對重大執法案件集體研究。開展了2期全市生態環境保護行政處罰案件評審會,完善了行政執法案卷評查標準,規范了行政執法文書,為筑牢依法監管打下堅實基礎。
在實戰中追趕超越,學以致用見成效。榆林市局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在全省生態環境執法監測聯合比武中勇奪煤化工組第一,綏德分局被省生態環境廳評為全省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先進集體。2人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個人,先后有18人受到省生態環境廳通報表彰。
增強執法精準度,壓實屬地責任
“空天地”一體化、走航車、紅外熱成像儀……等高科技在榆林市生態環境執法工作中“出鏡率”越來越高,已然成為“明星”裝備、執法利器。
榆林市環境監測總站站長任文祥介紹,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將環境監測與環境執法工作并為左右手,切實做好各項監測任務,扎實推進監測能力現代化。
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的“空天地”一體化綜合管控平臺大屏幕上,不停地滾動著榆林中心城區14個街道辦事處和全市重點鄉鎮、重點工業園區的各項污染物實時監測數據,工作人員認真做著記錄……
據悉,這套“空天地”大氣污染綜合管控平臺,總投入1.8億元。對“空”,它在東沙、西沙和開發區搭載了3臺半徑為5公里的激光掃描雷達,進行大氣環境實時掃描監測;對“天”,與地面鐵塔相結合,在鐵塔上安裝315個污染源高空瞭望點,37倍高清放大,360度無死角實時監測;對“地”,不僅建設了覆蓋鄉鎮、工業園區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還在市區部分出租車上搭載空氣質量監測設備,讓出租車成為大氣污染監測的“移動密探”。
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馮學付指著屏幕上的信息介紹,有了這套系統,可以對全市所有城區、工業園區和重點鄉鎮大氣污染進行實時監測,實現“預警、轉辦、核查、處理、反饋”閉環管理。
榆林市大氣污染治理中心工作人員樊凱表示,管控平臺實行每天24小時值守和“閉環處理制度”,管控平臺指揮調度中心任務派發與處置進行“雙軌”運行制度,實現企業污染數據、空氣質量數據、環境執法的信息聯動和污染事件閉環處置的市、縣、鄉、企4級任務聯動,發現污染問題時通過網格化運行系統及時將任務下達至鄉鎮、街辦和村一級,打通污染處置的“最后一公里”。
管控平臺成為榆林的“千里眼”,讓污染物無處遁形。自運行以來累計預警15萬次,發現污染問題165起,全部及時交辦縣(市、區)限時解決,處置率達到100%。
“原來,我們在陜西省的排名比較靠后,現在始終處于第一方陣。去年,中心城區優良天數新標準實施以來最多,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全省第二,11縣區環境空氣質量全面達標。”榆林市大氣污染治理中心主任高凌驕傲地說。
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督察專員李強介紹,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榆林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研究制定了《榆林市國考斷面市縣兩級包抓責任網》,推進國考斷面“一斷一策”治理,黃河干支流229個問題排口全部完成整治,13個國考斷面年均水質達標。
榆林市用好生態環境保護黨政責任網,客觀公正記錄實績檔案、業績檔案和正負面清單。同時,預計8月底前建成全市重點企業主體責任網,并實行分級分類管控措施,提高監管效率。
精準把脈,解決企業困惑
環境執法不講“人情”,但并不意味沒有人情味。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督察專員王東表示,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全面打造“剛性執法”與“柔性服務”并行,秉承著有溫度的執法理念,對企業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幫扶指導,促進發展。
去年,榆林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5個業務科室分片對全市12個縣、市、區和兩個重點工業園區進行工作幫扶和指導,及時提醒預警,引導專業機構為企業提供精細化環境管理服務,幫助企業提升環境風險管理能力。
常年奮戰在一線的榆林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副支隊長高飛講起自己的故事。一次,他和同事去一家發電廠檢查,企業主苦惱地說:“我們一年為環保脫硝噴氨水需要13000多噸,花費1000多萬元。”憑借豐富的經驗,高飛覺得,從企業發電機組功率來看,正常脫硝用不了這么多的氨水。
“我將這一情況發在相關技術專家的微信群中,不少專家紛紛幫忙探討分析。”高飛向企業推薦了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實地排查后發現,原來是噴槍嘴全燒壞了。
問題解決后,企業每年節約近1萬噸氨水,價值700多萬元。企業主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對支隊現場幫扶指導行為給予高度評價。
一旁的榆林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科長賀騰飛也講述了他在幫扶工作中的經歷。
榆林市一家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企業運行初期總是排放不達標,執法人員和企業管理者都很頭疼。賀騰飛留心著這個問題,在外出調研考察時找到了答案。
“一是燃燒不充分,風口太小了,導致氧氣供氧不足,燃燒量上不去;二是企業垃圾量有限,‘吃不飽’;三是垃圾焚燒飛灰的去向問題。”賀騰飛介紹,在執法人員的幫扶下,這些問題全部得到妥善解決,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頑疾”需下靈藥,這考驗著執法人員的責任擔當和管理智慧。“幫扶”二字,正旨在既精準發現問題,又增強服務意識,幫助企業解決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問題。
對于企業而言,幫扶措施給他們注入了“活力”,增強了風險抵御能力,提振了生產信心和投資信心。2021年,榆林市生態環境局現場幫扶指導企業120家(次),生態環境部門和企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融洽。
繪就藍圖,實干成就未來
藍圖繪就,使命在肩,保護生態環境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支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的生態環保執法鐵軍,也緊鑼密鼓地部署下一步的行動。
高光耀表示,2022年,榆林市生態環境執法要從“環境執法是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是群眾環境權益的捍衛者、是生態安全的守護者、是環保形象的塑造者”的高度來提升認識。“我們將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進一步突出依法執法、精準執法、科學執法,保持力度只增不減、要求只緊不松,真抓實干,用高水平的執法監管助力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保障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榆林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副隊長紀聿功介紹,榆林市生態環境執法要在“真”上求作為,強化監測與執法聯動,以監測數據“真”、推動環境執法“嚴”。在“抓”上見行動,加大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排污許可和信用評價銜接,一抓到底,以強大的震懾倒逼企業自覺守法。在“實”上求突破,持續開展環境執法大練兵,突出實訓、實戰、實效,全面提升執法隊伍能力水平。在“干”上下功夫,今年建成企業主體責任網并實行分級分類管理,綜合運用隨機抽查、交叉檢查、突擊快查、暗訪夜查,再添力度、再加干勁,出重拳、亮利劍,推動形成“不敢污”“不想污”的常態。
“今年是榆林生態環境保護整改年、攻堅年、提升年。”高光耀表示,環境執法工作要做到到位不缺位、嚴格不手軟、常態不松懈、規范不隨意“四個必須”,實現執法方式、體制機制、能力建設“三個創新”,推進執法與排污許可、司法、監測、環境信訪“四個銜接”,守住環境安全、廉潔從政“兩條底線”。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未來,一幅更加秀美、富裕、幸福的現代化城市嶄新畫卷在榆林市正徐徐展開……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