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只小豬與黃鼠狼機制周旋,小朋友們的笑聲響徹全場;當鮮艷的彩色兵馬俑“零零九”出現在“展廳”,孩子們發出驚呼和疑問……6月1日至3日,為慶祝六一暨迎接端午假期,西安兒童藝術劇院的經典兒童劇《三只小豬》和《我們是秦俑》,受邀在西安南門城墻首次駐場演出。演員們以天地為景,以城墻為幕,開啟專屬孩子們的歡樂時光。
當擁有厚重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的古城地標建筑,與戲劇一起探尋古今文化碰撞魅力,新鮮的觀劇方式受到大小朋友們的熱情歡迎。演出結束后,許多觀眾仍聚攏在舞臺下不肯離去,對他們來說,在夏夜的星空下,在厚重的城墻中,觀劇與看景奇妙融合,呈現出夢幻般的新鮮體驗。“沒想到戶外的氣氛這么好,兒童劇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希望還有機會帶娃看到這么優秀的劇目”。一位觀看完演出的孩子家長向記者表示。
駐場演出開拓市場新定位
其實,這并不是西安兒藝的和景區的首次“親密接觸”。早在2017年8月,由西安兒藝創排的全國首家大型兒童舞臺秀《哪吒》在西安曲江海洋極地公園上演。這場兒童劇融合了雜技、武術、威亞、木偶、音樂、舞蹈等舞臺表演形式,是一場集中了中國故事和藝術元素的舞臺秀。被數字影像覆蓋的舞臺上,時時映襯劇情的大量特技和影像效果,令觀眾目不暇接。
記者從西安兒藝采訪了解到,為景區量身打造,創排一臺駐場演出新劇的初衷,源于西安兒藝近年突破自身發展困境,開拓市場新定位的探索。在與西安曲江海洋極地公園研判后,雙方一拍即合,文旅兩家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手合作,最終完成了《哪吒》這部文旅融合典范作品。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尹曉東在觀看完《哪吒》演出后,認為這是一部精彩的中國傳統神話兒童劇,“這種駐場兒童劇演出全國很少,這讓我對西安兒藝刮目相看,放眼全國,西安兒藝都是走在前列的。”
歷經三年創排的舞臺秀《哪吒》,如今早已成為西安旅游市場中的一個文化體驗標地,創下了演出5年,760場,累計觀眾近70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堪稱中國兒童劇在景區駐場演出里程碑式的作品。曲江海洋極地公園也通過與兒藝合作,逐漸成為古城西安旅游+文化演出跨界融合的一張新名片。
立足本土讓戲劇講好文物故事
2019年夏天,一部集“戲劇+文物+旅游”為一體,依托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以及陜西省數以萬級的文物寶藏為創作元素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震撼亮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0周年系列活動中。
該部同樣由西安兒藝創排的兒童劇作品,以本土文化資源為重要依托,以秦俑、唐三彩仕女俑等在內的多件文物為故事藍本,將文物卡通化、兒童化,賦予其生命,故事融入文物材質特性、修復過程和文化內涵。全劇以孩子的視角審視歷史,劇中包含西安強烈地域特色的歷史知識與文物故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田靜認為,博物館的文物及遺址都是靜態的,如何讓文物活起來,除了展示展陳方面的探索外,舞臺劇的演出也是非常好的一種形式。“《我們是秦俑》這樣的駐場演出,對于到館游客來說,正一個全新的體驗。”
好的文旅融合兒童劇作品,不僅在景區中,滿足、提升了日益多元的游客游覽體驗需求,更在實景實地加深著觀眾對地域故事的印象,讓西安故事、陜西故事“飛”進千家萬戶——記者了解到,兒童劇《我們是秦俑》自2019年首登舞臺后,曾連續兩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分別受邀在北京、成都、青島、杭州、廈門等地演出近百場。
探索引領讓西安兒童文藝之“花”四海聞名
從劇院走向景區,從駐場邁步生活。西安兒藝背靠十三朝古都的深厚文化,經過8年時間的碰撞、摸索,如今已基本形成面向親子型、家庭型、學習型和休閑型觀眾的文旅融合劇目創排新方式。
讓兒童劇“擁抱”景區的“兒童劇+”新嘗試,不僅為小游客帶來文化盛宴,為景區增添了文化內核和引流密碼,更用更通達的舞臺,助力孩子們接受美育教育,為西安文藝“走出去”強勁賦能。
繁華鬧市中、安靜博物館里、網紅街區內……從深挖文化創意資源到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從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到賦能全域旅游發展,西安兒藝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上作出的有益探索, 也叫響了西安兒藝自身的文旅品牌。
西安兒藝院長王麗虹認為,最好的傳承與發展,是融合活力后的新生,“未來,我們將繼續走好戲劇沉浸式體驗的‘西安兒藝之路’,讓更多兒童劇作品兼具童趣與深度,用好陜西的文化富礦,為‘兒童劇+’的命題尋找更多新解,讓每一位觀劇的孩子,以詩意共遠方。”(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