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綏德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拓展農業功能,深入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走出一條以集觀光休閑、度假養生、采摘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發展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采摘農業帶火鄉村游
“我種的吊瓜全部用有機肥,一斤能賣20多元,每天都能賣出上百箱!”說這話的是綏德縣名州鎮芋則溝村康富采摘園的主人馬渤淮。
芋則溝村位于無定河邊,距綏德縣城僅三公里左右。2017年,馬渤淮利用該村獨特的區位優勢,承包了村里10余個大棚種植蔬菜瓜果,并修建了紅極一時的“網紅橋”,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游玩。從種普通的茄子、西紅柿開始,到種新品種“普羅旺斯”西紅柿、吊瓜,馬渤淮每次都喜歡嘗新,別人家的西紅柿兩元一斤時,他種的西紅柿就賣到了8元一斤,別人家的吊瓜賣4元時,他種的吊瓜就賣到了20多元一斤,而且銷量都很好。
為了把現代農業和旅游產業結合起來,馬渤淮在“網紅橋”的基礎上又興建了兒童樂園、劃船、游泳、餐飲等項目,每到下午或周末,來這里采摘、玩樂的游客絡繹不絕。
“三變”改革推動產業新發展
趙家坬村通過“三變”改革,把一片原本荒蕪的山坡變成輻射劉家坪、馬連溝、石家溝周邊四個村子的趙家坬現代農業園區。
走進園區,山上道路四通八達,一座座大棚在山間拔地而起,千畝玫瑰花在黃土高坡競相開放,蘋果、桃、杏等果樹在梯田里茁壯成長,山頂上的游樂園里,兒童的歡聲笑語響徹云霄……陜果集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企業和高校在山地蘋果產業上共同發力,目前已初見成效。
趙家坬現代農業園區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帶動小作坊、小產業、小市場“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目前,村里的玫瑰雪花(月餅)、豆腐磨坊、田園飯莊、農家樂等產業開展的有聲有色。
公司化運作讓村民吃上“旅游飯”
名州鎮裴家峁村則確立了“川道城鎮化、山地產業化、山川同步發展”的思路,以公司化的運作模式,統一整合流轉土地3000余畝,通過開山造田、產業開發、生態治理,與黃土文化融合,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娛樂業,讓昔日荒山成為村民的“致富山”。
在裴家峁現代創新農業園區淘樂谷,有陜北地區最大的綜合水上樂園、主跨260米的“9D”懸空玻璃橋,還有多個兒童樂園、小吃一條街、蔬果采摘大棚等,一座山上就可享受吃、喝、玩、娛全方位服務。為讓旅游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綏德縣不斷優化產業布局,集中打造“農業+旅游”的農旅融合新業態,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目前,綏德縣共建成農業園區108個,其中省級4個、市級18個、縣級8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41個,家庭農場311個,發展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2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5家,其中省級6家,市級9家,在鄉村振興和綏德全域旅游進程中發揮著中堅力量。(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劉濤)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