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為了更好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緊扣全區“一帶三區多點”鄉村振興總布局,優選示范村20個,捆綁入庫項目58個,壯大村集體經濟,培樹樣板范例,促進全域提升。
位于橫山區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武鎮高家溝村,主動搶抓機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和資源優勢,著力打造景美民富幸福家園,成為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的新路子。
整治人居環境 打造“生態村”
六月的高家溝村,滿山滴翠,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站在村子的高處,村子的全景盡收眼底。蜿蜒的出村公路是清一色的柏油路面,道路兩側林木成蔭,果樹成行。
近年來,高家溝村重點打造“生態村”,一方面積極多方籌集資金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另一方面不斷完善規劃設計,加快推進綠化景觀工程,讓原本“臟亂差”的村莊煥然一新。
“房子寬敞了,道路全部硬化了,路燈裝上了,自來水喝上了,村里的變化真大。” 看到村莊舊貌換新顏,高家溝村村民李樹芳樂開了花。
今年年初,高家溝村被評為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為了更好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搶抓發展機遇,高家溝村加快了鄉村環境整治步伐,完善了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打造田園綜合體,把高家溝村建設成為生態、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
深化農旅融合 拓寬“致富路”
生態環境變好了,每逢節假日,不少游人來采摘園、農家居舍體驗田園生活,讓這個偏居一隅的村莊一時間熱鬧了起來。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我們多方調研認為,村子適宜發展旅游業,走農旅融合的路子。”高家溝村第一書記劉國亮介紹,為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駐村工作隊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時常組織村干部和部分群眾代表外出考察學習一些先進村的發展模式、管理經驗。
通過考察學習,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對村民手中零散的92畝土地進行集體經營,并向區林業、農業部門爭取支持,發展起了葡萄園、山楂園、杏樹園、蘋果園、桃樹園等5個采摘園,有部分采摘園已經掛果。
“村民除了通過土地入股獲得分紅外,農忙時節可以在采摘園里打工賺錢。”高家溝村第一書記劉國亮說,該村還將進一步深化農旅融合模式,積極推廣民宿經營活動,讓更多游客能愿意來、留得住。
此外,該村還按照村集體經濟、村民分別持股51%、49%的比例,投資80萬元建成了可容納1000頭驢的標準化養驢場。初期計劃養殖驢500頭,每年能獲得純收益15萬元,預計每戶分紅1100元。
培育良好鄉風 建設“文明村”
高家溝村開展文明鄉風創建活動,引導廣大群眾自覺摒棄陋習,倡導淳樸民風,促進文明鄉風。制定《村規民約》,禁止酒后鬧事、禁止農村婚葬嫁娶大操大辦等。廣泛開展農村“好媳婦”“好婆婆”“脫貧自強勵志戶”等評比活動,豐富全村文化娛樂活動,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素質。
“新建成的紅白理事服務中心能同時滿足300多人活動,以前動不動就要辦好幾十桌,費時費力不說,錢包也受不了。”劉國亮說,現在村民家中如有“紅白事”,會提前提出申請,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會根據移風易俗村規民約,從社會治安、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方面對村民進行勸導約束,陋習得到初步扭轉,新風尚逐步形成,鄉風得到顯著改善。
“現如今,村子正在向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民風美的美麗鄉村大格局邁進,爭當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劉國亮高興地說。(記者 許鵬 通訊員 李強 閆志智 邊瑞)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