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由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漢中市人民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漢中天坑群第七次國際聯合科考啟動儀式在我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燁,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黨委書記洪增林分別致辭。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成升魁、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院長王秉琦、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張雄、漢中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屈占權、陜西理工大學副校長程琳杰等出席。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黃建軍主持。
盧耀如表示,漢中天坑群地質遺跡保存完好,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可為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提供典型樣地,是世界天坑地質遺跡研究的自然博物館和天然實驗室。他希望本次聯合科考能夠在多學科領域開展調查、研究、測試工作,收集珍貴的數據資料,推進漢中地區沉積、構造發育演化、氣候演化、生物多樣性等研究,完善漢中天坑群保護與利用方案,推進地質遺跡保護開發利用,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張燁向蒞臨此次啟動儀式的各位領導和專家表示誠摯歡迎,對長期以來給予漢中天坑群研究保護利用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張燁指出,近年來,漢中市錨定“綠色循環·漢風古韻”發展定位,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積極探索“兩山”理念在漢中的實踐路徑,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他說,市委、市政府將全力支持此次科考活動,持續加大漢中天坑群保護力度,借助國內外專業力量深入開展科研科考,全面吸收利用科考成果,積極申報世界級自然遺產和國家級地質公園,推動天坑群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助推漢中高質量發展。
洪增林指出,本次科考將進一步掌握秦巴山區巖溶地貌的分布規律和巖溶地下水系統的基本特征,查清巖溶區古生物化石和動植物資源,獲得漢中天坑群形成演化的年代學數據,探索漢中天坑群科學保護利用新模式。今后,省地調院將繼續依托漢中天坑群國際研究院,持續開展各類調查研究工作,打造多方面的國內國際重要科普基地,培育以天坑群為品牌的國際研學和高端旅游康養產業,為漢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啟動儀式上,分別為衛星遙感監測調查組、天坑洞穴探測組、地下水系統調查及礦泉水開發利用組等10個專題科考組進行了授旗。
據悉,近年來,漢中市在國家地質調查局、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順利完成了漢中天坑群遺跡地質資源調查,先后組織國際國內科研院所開展了六次國際聯合科考活動,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科研成果。同時,成立了天坑群地質遺跡保護利用工作機構、出臺了管理保護辦法,啟動了創建漢中天坑群省級地質公園工作,并將其列入全市重大前期項目,為推動天坑群保護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了解,此次聯合科考活動7月6日正式啟動,分為集中科考和專項科考兩種形式,集中科考7月12日結束,專項科考由各專題組在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將推動漢中天坑群調查研究、規劃建設邁上新臺階。(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胡 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