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示范工程沙盤、GRS再生高等級PET瓶片、氣候投融資政策和標準體系……環保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集中亮相——
8月15日,在第六屆絲博會陜西館渭南展區,家長領著孩子觀看風力發電、垃圾焚燒發電等展現新能源發展成果的建筑模型。記者 袁景智攝
令延長石油研究院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康宇龍感到高興的是,今年絲博會上,CCUS成為參會各方關注的焦點。
“去年,由于沒有現場展示,沒法讓大家直觀地了解CCUS的原理和運行過程,我們感到很遺憾。”康宇龍說,今年他們在展位上專門設置了CCUS示范工程沙盤,在大屏幕上循環播放動畫演示,前來咨詢的人很多。
CCUS、碳匯、碳市場、氣候投融資、零碳產業園……一個個環保領域的“熱詞”成為本屆絲博會上的“吸睛法寶”,一項項綠色新技術、新理念成為吸引各方齊聚一堂共同研討綠色發展新路徑的“磁石”。
科技創新 助推能源綠色轉型
作為CCUS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今年絲博會上,西北大學教授、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勁風,以技術入股合作成立的陜西瀚坤世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西北大學簽訂榆林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科學試驗場與大規模封存選址項目合作協議。
CCUS是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捕集大氣圈中過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再通過化工、生物等手段最大限度循環利用后,將其注入地下封存,從而達到人工干預下碳循環平衡的一種負碳技術。
馬勁風坦言,CCUS是目前實現化石能源大規模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術選擇。此次簽約的目的是以公司模式運營科學研究,從選址、注入、監測等技術領域形成CCUS全流程示范,真正形成一個小型試驗場,從而帶動產業鏈發展。
陜西是能源大省,“雙碳”目標下,能耗雙控與發展轉型,是在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挑戰。
“實現碳中和,離不開技術創新。”馬勁風說,陜西在自然資源、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具有發展CCUS的優勢,省內還有陜鼓、寶雞鋼管、陜建等有實力的裝備制造企業,具有國內最完整的CCUS產業鏈和供應鏈,在CCUS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眼下,由碳中和引發的新一輪綠色經濟浪潮奔涌而至。陜西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助推能源綠色轉型,在綠色經濟的新賽道上穩步前行。
建設碳庫 守護美麗家園
第一次參加絲博會的蒙紅建發現,環保企業的受關注度很高。在陜西館漢中展位,漢中格伯萊徹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展出的GRS再生高等級PET瓶片受到群眾的追捧。
作為漢中格伯萊徹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蒙紅建向參會各方大力推廣公司產品、推介“悟空回收”APP的同時,號召大家一起為地球“減負”。
“28個飲料瓶相當于1千克廢舊塑料。經過分選、清洗、破碎、干燥等程序,廢舊飲料瓶變成再生瓶片,可用來生產紡織纖維、包裝材料、人工草坪等產品,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6千克。”蒙紅建說,公司于去年成立,擁有8條生產線,日產PET瓶片600噸,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家通過GRS認證的企業。
絲博會是一個大舞臺,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將更加廣泛地傳遞。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能源體系、技術體系等轉型升級,還需要利用市場化手段,搭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近年來,陜西緊抓發展機遇,著力建設生態空間綠色碳庫。寧陜、旬邑、榆陽等地先后開展碳票交易試點,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取得了新成果。
“人人都是綠色碳匯的踐行者。”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院長呼海濤說,陜西生態系統碳儲量達34億噸,年碳匯量達4900萬噸。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省生態系統碳匯計量監測體系不斷完善,在碳匯交易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取得有益探索。
金融助力 探索綠色高質量發展
8月15日,在第二屆碳中和(西安)國際論壇上,主持人宣布:通過公共資源合理利用等形式,本屆論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5噸,經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認證核準,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配額注銷,本屆論壇排放的193噸二氧化碳全部通過大唐陜西發電有限公司灞橋熱電廠捐贈實現中和。
作為絲博會上備受矚目的高端論壇,第二屆碳中和(西安)國際論壇聚合政、研、學、產各方力量,共同探討和交流碳市場建設運行、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等方面對推動“雙碳”目標實現、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支撐作用,共謀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舉措。
8月10日,傳來好消息——西咸新區入選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西咸新區生態環境局生態文明建設部部長楊靜說:“西咸新區將通過3年至5年時間,進一步完善氣候投融資政策和標準體系,建成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等,打造一批具有西咸特色的低碳項目、氣候投融資金融產品和創新模式、氣候友好型銀行和金融機構,推動氣候投融資‘快增長’,碳排放強度‘穩下降’。”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綜合處處長丁輝表示,陜西高碳產業特征明顯,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指導和協助陜西借助碳中和國際論壇這個交流平臺,持續深入開展低碳省建設,繼續發揮和利用好陜西CCUS技術優勢,利用好氣候投融資試點這個政策工具,加快陜西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記者 蘇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