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履職盡責、為民發聲中,我參與見證了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10月8日,省人大代表、咸陽市淳化縣石橋鎮咀頭村黨支部書記楊銅川說,群眾過得好不好是他最掛心的事。
當選人大代表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楊銅川把雙腳穩穩踩進泥土里,充分了解基層群眾呼聲,及時反映群眾期盼,積極建言獻策推動問題解決,當好農民的“代言人”。他每年圍繞農村地區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水利、脫貧攻堅等領域,向各級人大提出建議10余條。
群眾信任的楊銅川,在希望的田野上,挑起鄉村振興的“千鈞擔”,決心帶領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咀頭村位于冶峪河北岸,南望仲山,西鄰泥河溝水庫,自然條件好,蘋果曾是村上的主導產業,但隨著原有的蘋果樹不斷老化,蘋果產業的發展遭遇了“嚴冬”。“我們主動‘走出去’,到相鄰的市、縣學習,同時把農科專家‘請進來’,因地制宜為我們村制定產業規劃。”楊銅川說。他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拓寬思路、轉變觀念,最終決定挖掉蘋果樹,全村改種葡萄。3年后,葡萄畝均年收入過萬元。
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為楊銅川的行動指南。他多次主動上門拜訪計劃在縣上投資建設葡萄產業基地的企業負責人,話自然優勢,講產業規劃,帶著負責人來村里參觀硬件設施和村容村貌。
功夫不負有心人。企業一次性投資5000萬元,在咀頭村建起占地200多畝的溫室大棚葡萄示范園和500畝的露天釀酒葡萄園。咀頭村被確定為全省第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隨后,國家投資500萬元在村上發展現代高效無公害產業園。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楊銅川協調村里的貧困勞動力與企業簽訂長期勞務用工合同,讓群眾既可以學到葡萄種植技術,又可以通過務工增加收入。“企業為我免費提供3畝葡萄樹苗,每畝還補貼500元。在企業務工,我每月能掙2000元。收入越來越高,這離不開楊書記的幫助。”咀頭村村民李小民說。
楊銅川還有更長遠的打算。他說:“要做大做強第三產業,讓群眾獲得長期的收益,過上富裕的日子。”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咀頭村有著天然的優勢。咸旬高速穿村而過,為鄉村發展打開通途。征遷村里的舊窯洞,復墾荒坡,美化環境……楊銅川一口氣引來康養、現代農業、葡萄酒莊、文博等十多個項目,裝扮出“鑲嵌”在水庫旁、密林中的農家小院。
目前,泥河谷博物館小鎮、渭北風情園已建成營業,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加工銷售農副產品拓寬了增收渠道。
“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未來各項目投入運營后,能消化掉全村的勞動力,還能輻射帶動附近村子發展第三產業。”楊銅川信心滿滿。
“在群眾最盼處出實招,在群眾最難處見行動。”這是楊銅川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的帶領下,咀頭村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展開。(記者李羽佳)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