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韓璋 記者 樊星)10月15日上午,渭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非凡十年·渭南”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邀請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郭雅文介紹文旅產業建設發展和文物保護領域工作。
據郭雅文介紹,過去十年來,渭南市積極引導文藝工作者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新氣象,堅持線上線下融合、演出演播并舉,推出了一批既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藝術精品。出臺《關于傳承保護和發展繁榮秦腔藝術的實施意見》,創排《根據地》《渭華星火》《黃河灣紀事》等20余部新劇目,其中秦腔現代戲《家園》和小戲《哎呀呀》分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特別貢獻獎”和“群星獎”,擦亮“渭南戲曲之鄉”品牌,唱響時代主旋律,描繪新時代壯美篇章。
渭南市堅持標準化、均等化及城鄉一體化,建成市博物館、市文化藝術中心、渭南大劇院等一批城市文化地標,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館—分館—服務點”三級網絡全面貫通,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把優質的文化資源不斷從城市向鄉村延伸。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設加快推進,“城市書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涌現,從“云端”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務更加便捷。同時,出臺《加快文旅融合建設華彩渭南的實施意見》《關于建設華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意見》《渭南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實施“文旅+”和“+文旅”戰略,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6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單位17個、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6個。截至目前,渭南市A級旅游景區85個,其中5A景區1個,4A景區18個;傳統村落85處(國家級33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8個,省級特色旅游名鎮25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36個。
除此之外,渭南市還印發了《渭南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渭南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9—2022年)實施意見》,制定了渭南市第一部關于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渭南市倉頡墓與廟保護條例》,以法律形式推進文物保護的剛性、傳承的“活”性和利用的多樣性。“堅持保護第一”“保護文物也是政績”“讓文物活起來”等理念深入人心。截至2021年底,渭南市共有可移動文物(館藏文物)29909件(組),其中珍貴文物1884件(組);不可移動文物3697處,各類博物館紀念館39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位列全省第一,澄城縣劉家洼遺址列入“201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渭南市擁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項(華縣皮影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7項、省級112項、市級311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7人、省級118人、市級643人,國家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數量均居陜西省之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